2027年11月1日,文昌卫星发射中心
晨光熹微,海风带着咸腥味掠过文昌发射场。
巨大的勤务塔环抱中,一枚银白色的巨箭巍然矗立——长征十号运载火箭(CZ-5DY)。
它经过多轮严苛测试,此刻正蓄势待发。
作为中国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的核心型号之一,其设计的地月转移轨道运力达到惊人的27吨,是未来载人登月的主力。
今天,它将执行一次至关重要的无人验证飞行:
将“梦舟”载人飞船的首个无人测试船(代号“梦舟-1”)送往月球轨道。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绕月,而是要完整模拟未来载人登月的全流程。
“各号注意,30分钟准备!”
总指挥沉稳的声音通过扩音系统响彻灯火通明的指挥大厅。
巨大的屏幕上,火箭各项参数稳定,绿色的“GO”字符整齐排列。
严城和高齐站在指挥大厅后方预留的观摩区。
他们虽己入选太空军预备役,成为未来深空探索的种子力量,但属于第二批次,真正踏上月面至少要等到2030年后。
此刻,他们的身份更像是“梦舟”项目的技术顾问,目光紧锁着屏幕,神情专注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
月球背面的秘密,像一块无形的巨石压在知情者的心头。
“点火!起飞!”
倒计时归零的瞬间,震耳欲聋的轰鸣撕裂了清晨的宁静。
长征十号底部喷涌出橙白交织的烈焰洪流,庞大的箭体挣脱大地束缚,在亿万双眼睛(物理的或通过屏幕)的注视下,昂首刺破苍穹,托举着“梦舟-1”飞船,义无反顾地奔向三十八万公里外的银色世界。
2027年11月6日,“梦舟-1”抵达近月轨道
经过约5天的精确飞行,“梦舟-1”成功进入预定环月轨道。指控大厅内响起热烈的掌声。但这仅仅是开始。
接下来的14天,“梦舟-1”将严格按照载人任务的时间线进行模拟:
前2天:模拟轨道精确调整,为登月舱分离做准备。
中间7天:模拟登月舱下降、月面作业期间,轨道器(“梦舟”主体)的环月值守状态。
后5天:模拟登月舱上升器返回、与轨道器对接、航天员转移,以及等待返回地球最佳窗口的状态。
这长达26天的无人全流程演练,其复杂度和对系统可靠性的考验前所未有。
它的成功,为后续载人任务铺平了道路,也在国际航天界引发了巨大轰动,被视为中国载人登月计划迈出的最具实质性和技术自信的一步。
2027年11月20日- 5月26日,“梦舟-1”返航
11月20日,“梦舟-1”启动变轨发动机,脱离环月轨道,踏上归途。
11月25日,飞船精准切入近地轨道。
11月26日,在内蒙古西子王旗着陆场万众瞩目下,经历了26天严酷太空环境考验的“梦舟-1”返回舱,拖着灼热的尾迹。
如同一颗归家的星辰,稳稳降落在地球母亲的怀抱。
舱体表面虽有灼烧痕迹,但结构完好。这标志着中国载人登月飞船系统的首次无人全流程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2027年12月4日
任务成功的喜悦尚未完全散去,更沉重、更颠覆性的发现接踵而至。
在联合研究总部那间布满屏幕、弥漫着咖啡因和臭氧味道的分析室里,严城和高齐正对着最新传回的全球共享数据分析报告。
报告的核心,是各国实验室对“嫦娥九号/十号”带回的布鲁诺坑核心样本,以及后续通过其他探测器(包括中国玉兔西号持续监测,以及美、俄、欧紧急发射的无人着陆器在附近区域采集的新样本)进行的长期跟踪监测结果。
张老疲惫地揉着太阳穴,将一份报告推到严城面前,指着上面一条令人心悸的曲线图:
“小严,你看这个。布鲁诺坑核心区域的月壤……它的‘异常’不是静止的。”
严城接过报告,眉头立刻锁紧。图上清晰地显示着,样本中特定元素(如碳、氧、硅)的原子核静质量(扣除结合能后的本征质量)随时间推移,仍在以极其微小的幅度持续……降低。
虽然这个降低速率非常缓慢,远远小于最初靠近“门框”带来的空间梯度效应,但在最精密的仪器监测下,这个趋势清晰可辨。
“不是仪器误差?”严城的声音有些干涩。
“反复交叉验证过了。”高齐摇摇头,语气带着一种科学信仰崩塌后的沙哑,“中、美、欧、俄,独立实验室,不同原理的设备,结果一致。
靠近那‘门’的东西,它的‘场’或者‘规则扭曲’效应……似乎还在持续地、缓慢地‘侵蚀’着周围的物质基础,改变着它们的根本属性。”
他切换屏幕,调出一张对比图,上面并列着阿波罗计划带回的“标准月壤”(采集于1969-1972年)、“嫦娥九号/十号”带回的“异常外围样”(采集于2027年4月)和“异常核心样”(同期采集),以及最新在布鲁诺坑附近(但距离“门”稍远于核心样)新采集的样本数据。
“我们做了个大胆的推演,”高齐指着图表上的时间轴和质量偏移量,“假设这种质量减轻的‘侵蚀’效应是线性的,并且是从某个时间点开始的。
我们把阿波罗时代的标准样质量作为‘正常’基准点,把我们现在测得的、距离‘门’不同位置的新样本质量作为‘当前异常’点……”
他在图表上画了一条虚线,连接“正常基准”和“当前异常点”构成的区间。虚线延伸,与时间轴相交于一个刺眼的区间:1966年- 1970年。
严城的瞳孔猛地收缩,一股寒意瞬间从脊椎窜上头顶。
他几乎不用思考,那个时间点意味着什么:
“美苏争霸,人类探测器第一次登月……”
高齐沉重地点点头,手指用力点在那个时间区间上:
“对!就是阿波罗11号踏上静海,阿姆斯特朗说出‘个人一小步’的那个时代前后!
如果这个推演模型成立,那么月球布鲁诺坑物质基本属性的异常变化,极有可能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分析室里死一般的寂静。
窗外模拟的“日光”显得格外苍白。
严城缓缓站起身,走到巨大的全息月图前,布鲁诺撞击坑的位置被高亮标记,像一个幽深的伤口。
他转过身,声音低沉,带着一种面对宇宙级未知的渺小感:
“师兄……如果……如果这个时间点的吻合不是巧合……如果这扇‘门’,或者说它背后的‘东西’,真的是在人类第一次踏足月球时……被‘激活’了,或者‘注意到了’……”
他顿了顿,艰难地吐出那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推论:
“那是不是意味着,这个隐藏在月球背面亿万年的‘装置’,它的‘监视程序’或者‘触发机制’,设定的阈值就是——当地球上的智慧生命,真正具备离开摇篮、踏入星际空间的能力时?”
高齐靠在椅背上,仰头看着天花板刺眼的灯光,仿佛想穿透它看到冰冷的宇宙深处:
“一个……宇宙级的观察哨?或者……一个警报器?
当它监测到某个行星上的生命突破了某个技术奇点(比如掌握可靠的太空航行能力),它就会启动……开始记录?
开始分析?甚至……开始某种我们无法理解的‘评估’?”
他苦笑了一下,“就像人类在原始森林里安装红外相机,监测到大型动物活动就会自动拍摄一样?只不过,这个‘相机’监测的是智慧文明的诞生与成长?”
“目的呢?”严城追问,声音里充满了对人类文明命运的忧思,“仅仅是观察记录?
还是……为了某种更深远、甚至更危险的目的?比如……评估潜在威胁?决定是否需要……‘干预’?”
他想起了那个无视光速的诡异链接,想起了那个质量持续减轻、仿佛被另一个宇宙规则侵蚀的月壤。
高齐沉默了许久,才缓缓开口,带着前所未有的严肃:
“不知道。老严,我们真的不知道。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从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脚印的那一刻,或是苏联月球车第一次登月起,地球文明在宇宙的‘篝火’旁,可能就不再是默默无闻的隐形者了。那扇‘门’……或者它背后的存在……己经看到了火光。”
几人相对无言,巨大的全息月图上,布鲁诺坑的坐标点如同一个冰冷的独眼,静静地凝视着地球,也凝视着分析室里渺小却肩负着解读宇宙谜题重担的人类。
窗外的“阳光”似乎也黯淡了几分。人类对月球的探索,无意中敲响的,究竟是开启新纪元的大门,还是唤醒沉睡巨兽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