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7年12月23日
“深瞳”联合研究总部地下核心实验室- P5级生物安全与物理隔离区
隔绝了所有自然光线与外界信号的厚重铅合金门无声滑开,随后是数道同样坚固的惰性气体密封门。
空气里弥漫着高效粒子过滤系统(HEPA)特有的微弱嘶鸣,以及低温制冷设备运转的嗡鸣。
温度恒定在18°C,湿度被严格控制在最低限度。
样本被以最高生物安全及防污染标准运抵此处。
承载着来自1.5亿公里外“震荡天星”(2016 HO3)秘密的返回舱,在内蒙古草原着陆后,便如同最高危的病原体般被对待。
它经历了外层烧蚀壳的剥离、多轮伽马射线与高能电子束的深度消杀,最终在绝对惰性气体(氩气)环境中被开启。
此刻,数个特制的、内部充满高纯氩气、外壳由高强度透明复合材料与铅层复合而成的密封操作箱(Glove Box),如同水晶棺椁般排列在核心实验区。
透过厚厚的观察窗,能看到穿着正压防护服、动作精准如外科医生的操作员,正利用内部机械臂小心翼翼地取出样本。
每一份样本——从细如尘埃的月尘模拟物(Regolith Simulant)到指节大小的岩石碎片——都被迅速封装进更小一级的惰性气体密封罐,并贴上唯一的加密识别码。
整个流程静默无声,只有机械关节的轻微摩擦和气体流动的微响,透着一种近乎宗教仪式的肃穆与压抑。
中美俄欧顶尖科学家齐聚,他们通过分布在各层观察廊道的高强度防辐射玻璃。
或远程接入的高清多光谱监控系统,屏息凝神地注视着这一切。空气中弥漫着混合了臭氧、冷却剂和高度紧张情绪的独特气味。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些灰扑扑的样本上,它们承载着解答人类文明级疑问的希望与恐惧。
对“震荡天星”样本的全方位“体检”随即在多个独立且物理隔离的顶级实验室同步展开,核心焦点明确:
矿物组成与同位素比例:高分辨率X射线衍射仪。
(主要检测厚度、成份、应力、结构质量等/看缺陷的空间分布,说人话就是透视)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做微量元素和部分同位素的定量分析,检测矿石用的)
科学家们最迫切的是寻找其与月球样本,其是从布鲁诺坑“门框”附近获取的“核心样”。
在元素丰度、矿物晶体结构,尤其是关键同位素比值上的首接关联(如氧同位素的值)。
这是验证“月球碎片起源说”最无可辩驳的铁证。
【现实中是有一份清华大学的论文,关于2016ho3的起源,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NASA也有类似的报告】
“原子核质量减轻”现象检测:这是最颠覆性的测试。
超高精度质谱仪(精度能达10^-9甚至更高,实际上就是一杆精度很高的秤)的离子束聚焦在样本微粒上。
科学家们屏住呼吸,监测着代表碳、氧、硅、铁等基本元素的质谱峰位置。
它们是否会像月球“核心样”那样,出现系统性的、向低质量方向的偏移?偏移幅度是多少?
这首接关系到“法则扭曲”是仅局限于月球“门”附近,还是可能广泛存在于与“门”相关的物质(如这颗小行星本身),甚至是某种宇宙尺度的普遍现象?
异常能量残留与微观结构线索:
同步辐射X射线纳米探针、原子探针断层扫描仪(APT)等尖端设备被用于扫描样本的微观甚至原子尺度结构。
寻找是否存在非自然的能量印记、异常的晶格畸变、或者任何暗示着人工改造或与热源装置相互作用的微观痕迹。
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PIXE)则试图捕捉样本中是否残留着特殊的放射性衰变特征或未知粒子。
分析是交叉验证、极其严苛的。
每一组数据都至少由两个独立实验室、使用不同原理的设备进行复核。
超级计算机集群全速运转,处理着海量的光谱、质谱和成像数据,生成复杂的多维模型。
时间在令人窒息的等待中流逝。
初步分析结果,如同投入深潭的巨石,在极度保密的科学核心圈层内激起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浪潮:
矿物光谱特征与月球岩石高度一致!
LA-ICP-MS的数据图谱叠加在月球典型玄武岩和斜长岩的光谱上,关键吸收峰的位置、宽度和强度重合度超过95%。
( LA-ICP-MS=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更关键的是,氧同位素δ18O值与月球样本的匹配度达到了惊人的99.7%。
远超其与地球或普通S型小行星的差异范围。这几乎是“月球碎片起源说”的铁证!
2016 HO3,这颗地球神秘的“小月亮”,其本体极大概率就是数十亿年前一次月球表面剧烈撞击中飞溅出的碎片。
在宇宙中漂泊了亿万年,最终被地球引力捕获。
然而,“原子核质量减轻”现象——未检测到!
所有质谱仪传回的数据清晰显示:
样本中碳、氧、硅、铁等元素的原子核质量峰,精准地落在标准模型预测的位置上,与地球实验室标准物质、阿波罗月球样本(非布鲁诺坑区域)的测量值完全一致。
误差范围远小于在月球“核心样”中观察到的显著偏移量。这个结果被反复验证了七次。
最终得出结论;
“震荡天星”确实源自月球:其物质组成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点。
其内部的“热源装置”是“后来者”:它并非小行星形成时就存在,而是很可能在碎片漂泊过程中或抵达地球附近轨道后,被“放置”或“嵌入”进去的。或者...
它的能量场特性与月球的门存在根本差异:月球“门框”散发出的、能扭曲局部物理法则(导致质量减轻)的场效应。
并未延伸到小行星所在的区域,或者其作用方式不同,未能对小行星本体物质造成可测量的长期“污染”和属性改变。
最关键的是,月球“门框”的法则扭曲效应具有极强的空间局域性!
这种颠覆物理定律的现象,似乎被严格限制在布鲁诺坑“门”结构的极近范围内。
它并非一个扩散的场,更像是一种高度聚焦、边界清晰的“伤口”或“接口”。
这一发现如同一道强烈的聚光灯,瞬间将全球科学界和决策层的目光死死锁定在月球背面那个幽深的布鲁诺撞击坑上!
源头和核心秘密,必然在月球!那颗伴随了地球数十亿年的卫星,其深处隐藏的“门”,才是所有谜团的终极答案,也是潜在风险与机遇的唯一源头。
紧迫感瞬间飙升至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