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之门

第8章 月背采样

加入书架
书名:
寰宇之门
作者:
蒸汽铆钉
本章字数:
4362
更新时间:
2025-07-06

2027年4月8日,中国文昌卫星发射中心

黎明前的黑暗笼罩着海南岛东海岸。

文昌发射场巨大的勤务塔缓缓张开怀抱,露出其核心——一枚蓄势待发的长征五号遥七运载火箭(CZ-5 Y7)。

与以往任务不同,这次发射笼罩在一种非同寻常的紧张与决绝之中。

火箭顶端整流罩内,承载着的是代号“嫦娥九号”的返回式着陆器。

然而,知情者都明白,2027年1月发射玉兔西号的那枚火箭。虽然实际为公众视野中的“嫦娥八号”,但系统序列应为嫦娥九号。

真正的“嫦娥八号”己在2026年9月22日以绝密状态执行了环月探测卫星部署任务。

此刻矗立在发射台上的,是系统内最后一枚备份星——嫦娥十号。为了保密和任务连续性,对外仍沿用“嫦娥九号”的公众称谓。

这枚“嫦娥九号/十号”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单一且紧迫的使命:轻装上阵,首抵核心,尽可能多地采集样本。

它没有携带月球车,没有部署长期科学载荷的计划,甚至精简了部分冗余系统。

其设计目标异常明确:精确着陆在布鲁诺撞击坑核心异常区附近,利用其强大的机械臂和钻探系统。

在极短时间内获取尽可能多、尽可能靠近“三角门框”结构的月壤和月岩样本,然后立即起飞返回地球。

指挥大厅内,气氛凝重得近乎凝固。

总指挥的声音通过广播系统响起,沉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各号注意,30分钟准备!本次任务目标清晰,时间窗口苛刻。

‘嫦娥九号’将执行高风险、高精度落月采样返回操作。所有系统最后一次状态复核,确保万无一失。我们只有一次机会。”

备份火箭的缺席,意味着此次任务若失败,后续数月内将无合适的运载工具可用,新火箭的生产与测试需要时间,计划将面临难以承受的延迟。

“5、4、3、2、1……点火!起飞!”

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和撕裂夜空的耀眼光焰,长征五号火箭喷吐着磅礴的尾焰,挣脱地心引力。

托举着人类对未知的急切探求与沉重忧虑,刺破苍穹,精准地奔向三十八万公里外那片隐藏着惊天秘密的月之暗面——布鲁诺撞击坑。

2027年4月16日,月球背面,布鲁诺撞击坑核心区

在精密导航和前所未有的着陆精度控制下,“嫦娥九号/十号”着陆器宛如一片精准的羽毛,稳稳降落在距离玉兔西号雷达所绘制的“三角门框”结构坐标点(36°1'6.378240“ N, 103°4'47.681040“ E)仅40米的位置。

扬起的月尘缓缓沉降,露出着陆器冷峻的金属轮廓。此地,正是热源辐射最强、物质异常现象最可能显著的区域。

指令立即下达。着陆器搭载的多功能机械臂迅速展开,其末端的钻探设备和铲斗以最高效率开始工作。

没有复杂的路径规划,没有长时间的勘察犹豫,任务的核心就是“挖”——在着陆点周边,尤其是朝向“门框”的方向,进行多点、分层、尽可能深度的采样。

机械臂不知疲倦地运作,将一管管珍贵的月壤、一块块可能蕴含秘密的岩石碎块,小心地封存入返回舱内的特制样本容器中。

全球顶尖实验室定制的惰性气体密封罐,被尽可能填满。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月面的极端温度、无处不在的磨蚀性月尘、以及潜在未知因素带来的风险,都在考验着着陆器的极限。

地面控制中心灯火通明,工程师们屏息凝神,监控着每一个遥测参数。

确保采样过程顺利进行,并在遭遇任何突发状况时能做出最快响应。

2027年4月18日

经过连续48小时高强度、高风险的月面作业,“嫦娥九号/十号”的返回舱己满载样本。

随着最后一份样本被安全封装,指令发出。

着陆器底部的上升器发动机点火,强大的推力将上升器从月面推送升空,留下孤寂的着陆平台。

上升器精准进入环月轨道,与等候在此的轨道器对接,将满载秘密的返回舱转移。

2027年4月25日,内蒙古西子王旗着陆场

黎明时分,一个闪耀的火球划破内蒙古草原的夜空。

在降落伞的减速下,“嫦娥九号/十号”返回舱如同归家的游子,稳稳着陆在预定区域。

地面回收团队迅速抵达,以最高级别的生物安全与防污染标准,将返回舱运往附近的无菌隔离设施。

舱内封存着来自月球背面、布鲁诺撞击坑核心、距离神秘“门框”仅40米的宝贵样本。

此时,距离天问二号在小行星2016 HO3上发现异常热源仅过去一年零一个月。

人类对这两个跨越1.5亿公里却瞬间同步的异常现象的研究,终于获得了最首接的实物材料。

2027年4月26日,联合研究总部

这是一个位于深层地下的庞大综合实验中心,安保级别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来自中国、美国(NASA及军方指定实验室代表)、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代表欧盟核心研究力量)等参与“有限国际合作”的最顶尖物理学家、材料科学家、核物理专家汇聚一堂。

空气中弥漫着混合了精密仪器低鸣、高频计算机运转声以及无形却沉重的紧张感。

核心实验室中央,展示着几组样本:

“标准样”:阿波罗计划、苏联月球计划及中国嫦娥五号任务带回的、来自月球不同区域的月壤和月岩样本。

“本次样-外围”:嫦娥九号/十号在距离“门框”相对较远处(但仍属异常区)采集的样本。

“本次样-核心”:最靠近“门框”(40米内)采集的样本。

最先进的分析设备——高精度质谱仪、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仪、中子活化分析仪、原子探针断层扫描仪——早己对样本进行了最彻底、最交叉验证的“体检”。

此刻,所有分析结果汇总在中央大屏上。

死寂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