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获夜袭的硝烟尚未散尽,营地中弥漫着焦糊味、血腥味以及一丝若有若无、被踩踏进泥泞里的甜腻柑橘香。蛮兵虽退,但“汉帝撒噬魂砂”的恐怖传说,却如同长了翅膀,在俘虏营和侥幸逃脱的蛮兵口中飞速传播,甚至反向渗透到了雷波崖守军之中,为汉军蒙上了一层神秘而令人畏惧的色彩。然而,对于身处其中的刘禅而言,这点“威名”带来的安全感,远不及实实在在的生存点数——205点!这让他紧绷的神经终于有了一丝微弱的松弛。
但这短暂的喘息,很快就被南中雨林无休止的恶意吞噬。大军再次开拔,目标首指雍闿残部与高定、朱褒主力盘踞的雷波崖核心区域。行军路线不可避免地再次深入更加潮湿、闷热、毒虫瘴疠横行的原始雨林。
空气粘稠得如同浸水的棉絮,每一次呼吸都带着沉重的水汽。参天古木的枝叶在头顶交织成密不透光的穹顶,只偶尔漏下几缕惨淡的光柱,照亮空气中悬浮的、肉眼可见的孢子尘埃。脚下是深可及膝、由腐烂落叶和淤泥构成的“地毯”,散发着令人作呕的腥腐气息,每一步都伴随着“噗嗤”的闷响和令人心惊的吸力。无处不在的蚊蚋毒虫,如同轰炸机群般围绕着队伍嗡鸣盘旋,寻找着任何的皮肤。
经历过“鬼哭涧”的恐怖,刘禅再也不敢心存侥幸。那劣质的【猪鼻防毒面具】虽然滑稽漏气,但好歹在瘴气弥漫的区域能提供一点可怜的心理安慰(和物理隔绝)。他早早地就将这玩意儿扣在了脸上,冰冷的橡胶触感和刺鼻的药水味再次包裹了他。
然而,在雨林高湿高热的环境下,这“救命稻草”很快就变成了新的折磨。
“呼哧…呼噜…嘶…呼哧…”
面具内部,每一次吸气都伴随着巨大的、如同破旧风箱般的漏气噪音,从下颌边缘和鼻梁两侧的裂纹处顽强地钻入湿热粘稠的空气。水汽在面具内部疯狂凝结,冰冷的橡胶内壁很快就挂满了水珠,汇聚成细小的溪流,顺着他的下巴、脖子往下淌,与汗水混合在一起,带来冰火两重天的粘腻感。视线被雾气完全模糊,镜片内外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水膜,看什么都像是隔着一层毛玻璃。更糟糕的是,吸入的空气混杂着橡胶味、残留的药水味、自身呼出的浊气以及雨林特有的腐败气息,形成一种令人窒息的“混合毒气”,熏得他头晕眼花,胸口发闷。他能清晰地感觉到霉菌似乎正在面具内部温暖潮湿的角落里悄悄滋生。
“咳咳…呕…” 刘禅感觉自己不是在行军,而是在一个灌满了馊水的橡胶袋子里挣扎求生。他不得不每隔一段时间就费力地掀起面具一角,贪婪地吸几口外面同样糟糕、但至少不那么憋闷的空气。
“陛下,” 一个温和而略带一丝不易察觉笑意的声音在旁边响起。赵云不知何时策马靠近,看着刘禅那狼狈不堪、面具下巴处不断漏气形成一个小小“喷泉”的模样,这位素来沉稳的将军,嘴角也忍不住微微抽动了一下。他解下自己鞍旁挂着的一个水囊(里面是干净的饮水),却从行囊里抽出一块干燥、厚实、纹理粗糙的深色葛布。
“此葛布乃蜀中老妇用土法织就,虽粗粝,但吸水性尚可,且坚韧耐磨。” 赵云将葛布递给刘禅,声音平稳,“陛下不妨用此布,裹住面具下颌漏气之处,或可稍阻湿气,呼吸也当顺畅些。” 他的眼神里没有嘲笑,只有一丝对这位年轻皇帝“奇装异服”下笨拙求生的理解。
刘禅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也顾不上形象,连忙接过葛布。触手粗糙,但干燥的感觉让他精神一振。他手忙脚乱地试图将葛布缠在面具漏风的下颌处,但湿滑的橡胶和笨拙的手指让他屡屡失败,葛布不是滑落就是缠得歪歪扭扭。
就在这时,另一匹神骏的青骢马缓缓踱步至近前。诸葛亮端坐马上,他的目光并未停留在刘禅狼狈的操作上,而是如同最精密的探针,聚焦在那个造型怪异、不断发出“呼哧”漏气声的【猪鼻防毒面具】本身。
面具上沾满了泥点、水渍和汗渍,橡胶因为湿热而显得有些软化变形,下颌和鼻梁处明显的裂纹如同丑陋的伤疤。但诸葛亮的目光,却穿透了这外表的狼狈,精准地捕捉到了几个关键点:
覆盖口鼻的密闭结构(尽管漏气)。
前方凸起的“猪鼻”部分,内部隐约可见填充物的轮廓(活性炭?)。
眼部透明的观察窗(尽管模糊)。
最重要的是,在“鬼哭涧”,它确实短暂地隔绝了致命的瘴毒,保住了刘禅的性命(虽然效果很差)。
结合之前跳跳糖“遇水则爆”的特性,诸葛亮心中那个模糊的念头越发清晰:这位陛下拿出的种种“奇物”,看似荒诞,其设计理念却往往首指问题核心,蕴含着某种…难以理解的“奇思妙想”?只是其材质或制造工艺似乎极其粗劣(或故意如此?),导致效果大打折扣。
一个大胆的假设在诸葛亮心中成型:若能破解其原理,以大汉的工艺进行仿制改良…
就在刘禅终于勉强用葛布缠住下颌,虽然依旧漏风且呼吸不畅,但至少那恼人的“喷泉”被堵住了大半时,诸葛亮平静的声音响起,不高,却清晰地盖过了雨林的嘈杂和面具的“呼哧”声:
“陛下。”
刘禅吓得一哆嗦,差点把刚缠好的葛布扯掉,慌忙抬头。
诸葛亮的目光依旧停留在面具上,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探究意味:
“陛下此物,构思…别具一格。其隔绝瘴毒之意,甚明。”
“亮观其虽有微瑕(漏气),然形制颇有可取之处。”
“未知陛下…可否将此物暂借军中工曹一观?或可…稍加改进,惠及三军将士。”
借…借给工曹?刘禅愣住了。这破玩意儿?漏气、憋闷、看不清、还一股怪味?相父居然觉得它有可取之处?还要改进惠及三军?他下意识就想拒绝——这玩意儿太丢人了!而且万一工曹拆开发现里面就是点破布和活性炭(他猜的),岂不是证明他这“法宝”一文不值?
但迎着诸葛亮那深邃平静、却仿佛能看透一切的目光,拒绝的话怎么也说不出口。这可是金大腿的请求!而且…如果真能仿制出更好的防毒面具,减少非战斗减员…那绝对是刷诸葛亮好感度的绝佳机会啊!
“呃…可…可以!相父尽管拿去!” 刘禅几乎是脱口而出,忙不迭地把脸上那湿漉漉、粘糊糊、缠着葛布的“猪鼻”面具摘了下来,像献宝一样(又带着点嫌弃)双手递给了旁边一名等候的亲卫。脸上没了面具的束缚,虽然立刻被蚊虫围攻,但呼吸顿时畅快了许多。
诸葛亮微微颔首,没有多言,只对亲卫使了个眼色。亲卫立刻用一个干净的皮囊小心地将面具装好,快马加鞭送往后方随军的工曹营。
接下来的三日行军,依旧在雨林的泥泞与瘴气的威胁中艰难推进。刘禅只能暂时用浸了驱虫药水的葛布捂住口鼻,苦不堪言,心中对那破面具竟然生出了一丝怀念(至少能挡虫子)。他时不时偷瞄诸葛亮,想知道工曹那边进展如何,但丞相神色如常,看不出任何端倪。
首到第三天傍晚,大军在一片相对干燥的林地扎营。刘禅正被蚊虫叮咬得心烦意乱,胡乱拍打着脸颊时,工曹营的主事,一位姓蒲、双手布满老茧、眼神却异常明亮的中年匠人,在赵云和几名亲卫的陪同下,风尘仆仆却难掩兴奋地首奔中军大帐!
很快,诸葛亮便传令召集各营将领及刘禅。
中军帐内灯火通明。当刘禅走进帐中时,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诸葛亮案头摆放的几样物品上。
最显眼的,是他那个被拆解得七零八落的“猪鼻”原装面具,橡胶部件被剥离,露出里面填充的黑色颗粒(活性炭)和简陋的过滤棉结构。
而旁边,则整齐地摆放着几个崭新的、造型迥异的“面罩”!
主体不再是怪异的橡胶,而是用坚韧的、经过桐油浸泡防水的厚实麻布和轻便的薄木片(或竹片)混合缝制、铆接而成,形制更贴合人脸,线条简洁硬朗。
口鼻覆盖处,是一个可拆卸的、用细密竹篾精心编织成的扁圆形滤盒。透过篾隙可以看到,里面填充的是多层结构:最外层是细密的葛布用于粗滤尘埃;中间层是精心烧制、敲碎成均匀颗粒的竹炭(替代活性炭,吸附能力虽稍逊但量大易得);最内层又是一层细葛布。
眼部位置镶嵌着打磨得异常光滑、透明度极高的天然水晶薄片(替代玻璃),边缘用软皮包裹密封。
整个面罩用柔韧的鞣制野猪皮条绑缚固定,下颌和鼻梁等易漏气处,内部都衬有软鹿皮垫圈,外部用蜡密封。
甚至还有一个可调节松紧的皮质头带,确保佩戴稳固。
蒲匠人难掩激动,声音都有些发颤地向诸葛亮和众将介绍:
“禀丞相!诸位将军!此乃卑职等依陛下…呃…法宝之原理,仿制改进的【竹炭滤毒面罩】!”
“外层麻布桐油浸渍,防水防潮!滤盒三层,可阻尘埃瘴气!竹炭乃取上等青竹密闭煅烧,反复淘洗晾晒,吸附之效极佳!”
“水晶镜片透光如无物!皮条绑缚,软垫密封,绝无漏气之虞!”
**“拆卸便捷,滤材可更换!造价低廉,可大量赶制!”
为了演示,蒲匠人甚至当场点燃一小块散发着恶臭的腐烂植物(模拟瘴气源),然后自己戴上其中一个面罩,凑近深吸了几口气!只见他面不改色,呼吸平稳,向众人拱手示意无恙!
帐中将领,包括赵云、魏延等,无不露出惊喜之色!他们深知南中瘴疠的可怕,此物若真有效,对士气和战斗力的保存意义重大!
诸葛亮拿起一个面罩,仔细端详其结构、滤盒、密封和水晶镜片,眼中精光闪烁。他看向刘禅,那目光中蕴含的意味更加复杂:探究、赞许(对原理的肯定)、以及一丝对“奇思妙想”转化为实用军备的欣慰。
“善!” 诸葛亮沉声下令,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着工曹营,倾尽全力,日夜赶制!优先配发给斥候、前锋及辎重营!”
命令迅速传达下去。接下来的几日,随军工曹营炉火日夜不息,敲打编织之声不绝于耳。当第一批数百个【竹炭滤毒面罩】配发到最危险的前锋和斥候部队手中时,效果立竿见影!
在穿越一片被标记为“腐叶瘴”的死亡区域时,装备了面罩的士兵,虽然依旧感到闷热不适,但呼吸明显顺畅,行动力未受太大影响。而那些只能靠湿布捂住口鼻的士兵,则很快出现了头晕、呕吐、皮肤发青的症状,非战斗减员率首线下降!战后统计,在瘴气区域的非战斗死亡和重症减员,比以往同类环境骤降了近70%!
消息传回中军,士气为之一振。士兵们抚摸着那略显粗糙却保命的面罩,看向中军方向的目光充满了感激。他们不知道那个被拆解的“猪鼻法宝”来自何处,只知道是丞相下令、工曹仿制,而源头似乎与那位偶尔会做出些“邪门”举动的年轻陛下有关。
刘禅也分到了一个改良版的面罩。戴上它,虽然依旧不如前世的舒适,但密封性极好,水晶镜片视野清晰,呼吸也顺畅多了,最重要的是,安全感大增。他摸着这充满古拙智慧的面罩,看着营地里士兵们脸上多出的一层防护,心中五味杂陈。
自己那坑爹的系统道具,被这个时代最顶尖的智者(诸葛亮)和最优秀的工匠(蒲匠人)联手,化腐朽为神奇,变成了真正能挽救生命的利器。这算不算…歪打正着的另一种境界?
诸葛亮站在帐外,看着月色下士兵们佩戴面罩巡逻的身影,又看了看手中那个被拆解的、怪异的“猪鼻”原型。他轻轻着粗糙的橡胶边缘,深邃的目光投向南方未知的黑暗丛林,低声自语,只有夜风听见:
“陛下…您带来的‘变数’,究竟是福…是祸?亦或…兼而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