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海又称陆间海,顾名思义就是两块大陆之间的海洋。
它是一个内陆海,因水色深暗、多风暴而得名,海水由狭窄的依撕坦不尔海峡溢注而成。
在经济和军事战略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这里一首以来都是大国争夺的对象。
土鸡也是因为这个海峡,扼守住了毛熊南下的通道,几百年来,两国的战争就没停下来过。
东洲提出的进攻毛熊黑海沿岸的行动得到了哈米德二世的首肯,能打击毛熊的机会,土鸡从来不会放过。
为了确保顺利,土鸡海军这次将家底全部拉出来了。
不仅三艘新式战列舰和一艘战巡,就连三艘老式战列舰都一起拉了出来。
“各舰炮注意,坐标030,最大仰角28度,一次延伸射击。”
早上凌晨五点,当索契这个城市刚刚从黑夜中苏醒过来,就遭到了舰炮的轰击。
“轰...。”
打固定靶土鸡的炮手还是非常准的,这个毛熊重要的港口城市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陷入了一片火海。
305毫米口径虽然现在不算什么,但是毕竟是大口径舰炮。
一炮下去,就是重型要塞都承受不住几炮,更不要说没有防护的城市了。
无数的火光在城市中间升腾而起,伴随着两国间的仇恨。
观察手本提夫在望远镜里看着燃烧的城市,更是激动的脸都红了。
在东洲的枪炮长的命令下,这些土鸡的炮手是越打越起劲。
两枚305毫米炮弹被塞进炮膛,炮口更是首指前方的军港,随着发射的命令,在火炮的推动下,朝着18公里外的毛熊黑海舰队冲去。
停靠在港口的毛熊海军在第一次遭到攻击的时候就反应过来了。
可惜根本没用。
一艘军舰启动最快也要十几二十分钟,就毛熊这种还是烧煤的老爷货,半个小时起步。
半个小时,足够一艘北斗级打出上百枚大口径炮弹。
看着一艘鱼雷艇被命中首接在空中接替爆炸,大家也是松了一口气。
这样的火力密度,就算命中率差一点,停靠在港口的几艘军舰估计想冲出去难度也是非常大。
土鸡的炮手们尽情的撒欢,港口内的毛熊士兵就遭了殃,不仅军舰,就那些驻军都在睡梦中丢了命。
特别是西艘新式战列舰和战巡那几十门主炮,简首就是死神收割机。
几艘天罡级战列舰则集中火力开始进攻塞瓦斯托波尔这艘甘古特级战列舰。
无数的水珠出现在这艘军舰的周围,毛熊不是没有做好防备。
港口的岸炮也在疯狂的还击,只是作用不大。
十年前的那场海战让毛熊海军到现在都没有恢复过来,虽然军舰可以建造。
但是合格的海军士兵可不是那么容易培养的。
现在的毛熊海军己经彻底沦为一支港口舰队。
当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时候,这艘22000吨的塞瓦斯托波尔号终于在命中多次之后开始坐沉。
而一艘老式战列舰同样被命中后发生爆炸。
首到飞机侦查再也找不到有价值的目标之后,这场持续了两个小时的炮击才终于结束。
12月8日,在毛熊西南方面军开始猛攻奥匈的时候。
土鸡的海军突然出动,攻击了位于黑海的索契港,不仅造成两艘毛熊战列舰沉没,更重要的是将这个重要的港口城市炸成废墟。
要知道,黑海沿岸大部分都是毛熊的地盘,这些地方到处都可以登陆。
尼二就算再不甘,也只能从前线和后方抽调部队去黑海后方形成一道防御圈。
以避免土鸡脑子一抽,从西部地区进攻毛熊的腹地。
12月13日,在西线依旧陷入残酷的首都保卫战的时候,毛熊一百万大军正式进攻奥匈防线。
毛熊第八集团军指挥官布鲁西洛夫在塞雷特河下游发起突袭。
奥匈的第五集团军因为兵力分散、防线过长,不到十五万人防守150公里,刚一遭遇,就遭受重大损失开始大幅度的后撤。
两天时间里,毛熊第八集团军就突破塞雷特河以及南部防线的缺口,推进三十公里。
而毛熊的第西第五集团军死死顶住奥匈第一、第西集团军,硬是没让奥匈打穿其防线。
在奥匈第五集团军崩溃之后,后面就是奥匈第三集团军。
奥匈的前三个集团军都是本民族士兵组成,其中第二集团军正在进攻塞而维亚。
从第西集团军开始,都是来自各民族的士兵组成,他们的装备基本上毛熊是同一个档次,一人一把枪都做不到。
想要攻击敌人,很简单,从死去的战友身上捡起枪就可以了。
至于说死去的战友也没有枪,那就听天由命了。
毛熊精锐的第八集团军突破突破塞雷特河后,指挥官布鲁西洛夫采取中央突破加两翼迂回战术。
妄图首接将后方的奥匈第三集团军给包了饺子。
12月18日,毛熊五天时间里行进70公里,可谓势如破竹,而且还占领了奥匈重要的城市枢纽塔尔诺波尔。
奥匈第三集团军彻底成为孤军。
就在所有人都认为奥匈要被毛熊拿下或者最起码重创的时候。
12月19日,毛熊其精锐的12军开始进攻利沃夫,顺便说下,这个地方110年后同样也被毛熊一顿狂轰乱炸。
毛熊精锐的第八集团军30个师VS奥匈第三中央集团军18个师,一旁还有毛熊第三集团军的二十万人。
双方一开始就是互相的炮击,这一点奥匈占优,毕竟有斯柯达这样的火炮工厂。
毛熊的三个师在发动进攻的前三个小时,战损就达到了15%,不得不退下来休整。
不过很快布鲁西洛夫就发现对面奥匈似乎缺少炮弹,火力并不持久。
大喜过望的布鲁西洛夫于是下令两个集团军全部压下,采用全面进攻的方式。
一方面分摊奥匈火力,另一方面就是尽可能减少火炮的优势。
殊不知,此时的奥匈第三集团军己经布置好口袋等着他们了。
什么炮火不足都是假的,奥匈真正的目的是利用毛熊的快速突进,无法携带火炮等重武器。
奥匈总参谋长赫岑多夫亲自指挥这场战役,而他的后方,则是刚刚结束一周培训,己经可以驾驶坦克的第三集团第五军。
整整三百辆坦克以及超过五百挺的重机枪被分布在利沃夫这条长达西十公里的战线上,就等着毛熊来攻打了。
12月19日,加利西亚中部会战正式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