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开始与你自己的,以及与他人的经验失去了首接的沟通时,语言才浮现出来。——《心灵的本质》
阅读能扩展知识,听讲座也能增长知识,阅读使用文字,讲座运用的则是语言,语言文字能传达意念,但有局限性,因为它传达的并非首接的觉受。
在语言文字还没发明之前,早期人类认识世界,是以一种最首接的方式,譬如人若想了解树,他可以将意识投进树之内,将自己的觉知加入树的觉知,这样就能对树进行最首接的了解。
人的意识融进树里,并未扰乱树的完整,即使树允许人的觉知渗入它的觉知,树仍维持它的身份、独立性与完整性。
早期人类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认识世界,当他好奇一棵树究竟是怎么样的,他就变成那棵树。现代人或许会说:“我在观察这棵树”。但早期人类会说:“我己经进入了一棵树,并且正在观察自己。
同理,当早期人类好奇一条河究竟是怎么样的,他就变成那条河;若是他好奇一只狗究竟是怎么样的,他的意识也会进入那只狗,并透过狗的眼睛看这个世界。
有意思的是,各种意识都可以进入彼此之内,譬如人在杀死一只动物之前,会“吸收了”它的灵,因此那种动物的灵与人合二为一,也乐意参与人类的意识,两者的灵性都得到了扩展。
在语言文字尚未发达之前,人们的沟通是一种首接的认知。就好像大自然的风与人类的呼吸是一体的,风是大地的呼吸,人的呼吸则与风相融合,意识也随着风旅行而去,在风吹拂过山河大地时,人在风中的意识也随着风首接认知了壮丽的山川大地。
当人们渐渐失去首接的认知之后 ,即开始了语言文字的使用。语言文字源自人的智性,它是首接沟通的替代品,虽然语言文字有其优美性,但毕竟无法传达首接的经验。
所有语言文字都只是象征性的符号,这些符号可以表达自己或他人的经验,却是象征性的间接经验。越是使用语言文字,跟首接的经验距离越遥远。
外在语言的根源是内在的语言,不论中文、英文、日文或韩文都源自于富含智慧的内在,这语言源头的心灵内在,赛斯将之取名为“可代拉”。“可代拉”是世界上所有语言之母 ,是心灵深处非语言的语言,但所有语言都出自“可代拉”,并且还有更大的空间。或许语言能力发达、精通多国语言的人,就是因为内在的“可代拉”得到了开发。
语言有其沟通的功能,却也有其局限,譬如人们往往喜欢以语言文字为世界万象下“定义”,偏偏语言文字却常常无法给予明确的定义,譬如何为心灵、存有、大我?什么又是“我”?这些都无法描述与定义,只能“经验”。
再美的文字都无法取代经验,尤其是要了解心灵,首接的经验仍是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