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会改进疾病的情况,而信念的内在问题仍需解决,不然的话,另外的疾病会取而代之。——《个人实相的本质》
当代的主流医学是西医,“医学”、“医师”与“医药”则是医学界紧密相扣的三个环节。
“生病要吃药才会好”是现代人很普遍的想法,然而,从心灵的角度来看,药物虽有解除症状的速效,却可能会干扰个人对内在的透视。因为身体是心灵的一面镜子,身体的症状即是心灵冲突的外在显现。症状引起的疼痛或不适,原本是要引领人们去看见自己的内心,若是药物让症状消失,就可能中断了身体与心灵之间的桥梁。
譬如你的右脚疼痛,在剧烈疼痛发作时,你原本可以藉由右脚的疼痛看进内心,看见自己最近要向老板反映一则同事们的心声,却又瞻前顾后,害怕反映了之后会出现反效果,致使内心挣扎,也无法“迈开脚步”去行动,于是冲突的能量积聚在代表你行动力的右脚,这才使得右脚发炎肿痛。
若是知道身体的症状是内在的表达,你将顺遂疼痛而思考,究竟是应该鼓起勇气去找老板,还是就此打消念头。当你有了决定之后,内心不再左右矛盾,右脚的能量即可开始流动,疼痛也就渐渐痊愈了。
药物虽可解除症状,但身体原本是心灵紧密连结、互为表里的,若是身体的疼痛不适因为药物而获得解决,身体也会以内在的难题被处理好了,然而,内心的冲突可能根本没有解决,于是身体跟心灵的关系就变得疏离了起来,仿佛身体是身体,心灵是心灵,两者井水不犯河水,互不往来。
不过,即使药物解决了一时的疼痛,好似治好了某个疾病,心灵依然必须借着身体症状来显现,倘使此路不通,心灵就会另辟蹊径来展现,于是右脚不痛了,下周可能又变成左脚疼痛,总而言之,身体就是会让你看到内在的问题,并引领你去解决。
因此,若是人们了解身体的症状是内在冲突的显现,就会明白使用药物的原则,那就是“身体不适时可以用药,但不论用药不用药,都必须同时解决内心的冲突矛盾或其他问题”,这才是真正身心灵的治病之道。
有些药物可以解除身体的疼痛不适,也有些药物可以改善情绪的焦虑恐惧,比起解决疼痛不适的药物,医生在开立改变心智或情绪的药物时,更须极为小心。许多人对西药的药理作用并不那么了解,他们会以为吃药可以让心情放松,或不那么紧张焦虑,然而,这类药物往往只是一张化学毯子,将人们的紧张焦虑扫到毯子下,让他们暂时消失,然而,若不经引导与抒发,这些情绪并不会完全消失。
吃药看似是解决症状最简单的方法,但医师开药时一定要考虑再三,即使是老人院中情绪不稳的老人,或精神错乱的人,也不要轻易使用改变心智或情绪的药物,若要对过动儿开药,更要有长远的考量。总而言之,人们都要明白,药物只能解决表面的症状,心灵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道,这才是用药的基本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