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冽的北风卷走了山野间最后一片枯叶,青阳村迎来了九十年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暖冬”。
说它暖,并非指天气,而是指人心。
往年的冬天,是青阳村最难熬的时节。地里没活了,家家户户都紧缩着过日子,除了必要的走亲访友,村子里总是显得冷冷清清。但这个冬天,却截然不同。
江浩的养鸡场,成了全村最热闹的地方之一。
利用冬日农闲,江浩将他的“科学养鸡学习班”正式化、常态化了。每周固定两三天,他都会抽出半天时间,召集那些愿意学习的村民,到他的鸡场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
学习的内容也更加系统化。从鸡的生理习性、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到鸡舍的日常管理、常见疾病的识别与预防,再到他自己摸索出来的饲料配比技巧(简化版)和简单的鸡肉加工方法,江浩都毫无保留地进行传授。
他的讲解深入浅出,既有理论依据(当然,他都归功于“书本知识”和“外面经验”),又紧密结合实际。他还经常让王铁柱这个“大管家”和那几个最早跟着他干、己经小有成效的村民,分享他们的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现身说法,效果非常好。
村民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每次“上课”,鸡场旁边都围满了人,不仅有报名参加学习班的,还有不少自发前来旁听的。大家听得聚精会神,认真做着笔记(识字的人不多,很多人是用符号或者画图来记),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踊跃提问。
江浩也乐于解答。他发现,在向别人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他自己对这些技术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而且,每次成功的“教学”之后,系统都会给予他一定的经验值和积分奖励,虽然不多,但积少成多。
“叮!完成【知识普及】任务:向村民传授‘雏鸡保温育雏’技术,普及范围25人,初步掌握率60%。奖励经验值+30,积分+5。”
“叮!完成【知识普及】任务:推广‘干撒式发酵床’简易垫料管理法,己被5户村民尝试应用。奖励经验值+40,积分+8。”
……
这种良性循环,让江浩更加热衷于“技术推广”了。
除了养鸡技术,他还利用农闲时间,开始为他的果园计划做准备。
他带着王铁柱和几个信得过的年轻人,一起上山,一边勘察适合种植果树的地形(向阳、避风、土壤相对较厚、离水源不太远),一边寻找和标记那些可以作为砧木的野生桃树、李树、山楂树等。
他还亲自示范,教大家如何挖掘野生树苗,如何修剪根系,如何进行假植,以提高移栽成活率。这些都是系统【果树嫁接技术LV2】中包含的基础知识。
同时,他也开始着手改良选定的几片荒坡地。他组织村民收集草木灰、枯枝落叶、河塘淤泥,又指导他们用这些有机物和人畜粪便(现在村里养鸡的人多了,鸡粪也成了宝贵的肥料资源)混合,制作简易的堆肥。
这些在村民看来有些“瞎折腾”的举动,江浩却做得一丝不苟。他知道,土壤是农业的基础,肥沃的土壤才能孕育出丰硕的果实。未雨绸缪,现在打好基础,将来才能事半功倍。
他还将自己练习掌握的嫁接技术,选择性地教给了王铁柱和两个学习能力最强的年轻人。他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练习枝条,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削接口、如何对齐形成层、如何绑扎。
“嫁接成功的关键,就在于砧木和接穗的形成层要完全对齐、紧密贴合,这样它们的‘经脉’才能连通,接穗才能成活。”江浩耐心地讲解着,“绑扎的时候,力度要适中,既要保证接口固定,又不能勒得太紧,影响生长……”
王铁柱学得最是认真。他虽然脑子不如江浩灵光,但胜在听话、肯下功夫。经过反复练习,他也渐渐掌握了劈接、切接等几种常用的嫁接方法,虽然动作还不够熟练,但己经有模有样了。
江浩看着王铁柱笨拙却认真的样子,心里很是欣慰。他知道,王铁柱不仅是他忠实的伙伴,未来也必将成为他事业上的得力干将。
整个冬天,青阳村都沉浸在一种学习和劳作的热潮中。江浩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引擎,不仅自己高速运转,还带动着周围的人一起向前。养鸡场的规模在巩固,果园的根基在奠定,科学种养的理念也在村民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当然,这一切并非没有杂音。村里总有一些懒惰或者思想保守的人,对江浩的做法指指点点,说他“瞎折腾”、“不务正业”。甚至还有人偷偷议论,说江浩之所以这么“好心”教大家技术,是想把大家都绑在他的“战车”上,以后好剥削大家。
对于这些流言蜚语,江浩并不在意。他知道,改变固有观念需要时间,用事实说话,比任何辩解都更有力。他相信,等到明年开春,当村民们用学到的技术养出更多的鸡,种出更高产的粮食时,所有的质疑都会烟消云散。
而他自己,也在这种忙碌而充实的“技术推广”中,收获着经验、积分,以及更重要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