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石老和国家的这份沉甸甸的信任与嘱托,苏味没有丝毫的犹豫,当即表示愿意接受这份挑战。
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一份能将中华美食文化,真正推向一个全新高度的历史机遇。
考虑到自己行动不便,苏味并没有亲自前往“国宴研发小组”的工作地点,反而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
她请求石老,将研发小组的核心会议,首接搬到陆家大院的客厅里来开!
她,要以“待产孕妇”之身,在自己家的客厅里,“遥控掌勺”,定鼎乾坤!
第二天,陆家大院便迎来了有史以来最“热闹”的一天。
以京城“仿膳饭庄”的首席御厨刘老为首的“传统派”大师们,和以刚刚从法国学成归来、思想前卫的青年厨师代表李新为首的“创新派”精英们,悉数到场。两派人马,泾渭分明地坐在客厅的两侧,互相看着对方,眼神中都充满了不屑与挑衅,气氛一开始便剑拔弩张。
苏味身着一套宽松舒适的孕妇家居服,在陆明远和秦雅芙的陪伴下,微笑着坐在了主位之上。
她并没有急于进行“调停”,反而先请两派的代表,各自阐述自己的核心理念和设计的菜单方案。
刘老率先发难,他拿出了一套工整复古的菜单,上面写的都是“蟠龙菜”、“金鼎佛跳墙”、“御笔猴头”等极尽奢华繁复的宫廷大菜,并慷慨陈词,认为只有这些“真龙天子”才能享用的国之重器,才配得上亚运国宴的舞台。
而李新则针锋相对,他展示了一系列用分子料理技术制作的“概念菜品”,比如“干冰白斩鸡”、“低温慢煮东坡肉”、“酱油泡沫配刺身”等等,认为这些充满“科技感”和“未来感”的菜肴,才能代表新中国的形象。
两人的发言,再次引发了现场激烈的争论。
就在众人吵得面红耳赤之时,苏味才不紧不慢地轻轻敲了敲桌子,开口了。
“各位大师,各位前辈,”
她的声音不大,却有一种能让所有人瞬间安静下来的魔力,
“我刚才仔细听了大家的发言,我觉得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
“刘老先生所坚持的‘寻根’与‘守正’,是我们中华美食能传承五千年的根基,绝不能丢。
而李新先生所倡导的‘创新’与‘融合’,则是我们中华美食能与时俱进,走向世界的翅幕,同样不可或缺。”
“那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将‘传承’与‘创新’,对立起来呢?
为什么我们不能让它们,在一道菜,一席宴上,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呢?”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抛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为之一振的全新理念——
“我提议,此次亚运国宴的核心主题,就定为——‘一梦千年’!”
“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一桌菜,更是一场能带领所有来宾,穿越古今,品味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味觉时空之旅’!”
紧接着,苏味便以朝代为序,从先秦的“钟鸣鼎食”,到汉唐的“丝路胡风”,再到宋元的“市井繁华”,最后到明清的“宫廷御膳”,将每一段历史时期的饮食文化特点、代表性食材、以及烹饪哲学,都娓娓道来,并巧妙地将其与现代营养学和国际审美相结合,设计出了一系列既有深厚历史底蕴,又具现代艺术美感的全新菜品!
比如,她提出,可以将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胡椒”、“石榴”等食材,与现代的低温慢煮技术相结合,创作一道全新的“丝路风情烤羊排”。
她也提出,可以将宋代文人雅士最爱的“点茶”、“焚香”等生活美学,融入到菜品的呈现方式之中,让每一道菜,都成为一首可以“品尝”的宋词。
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为了解决“满汉全席”中多道核心菜品“有其名,无其方”的历史难题,苏味更是凭借自己那堪比“超级计算机”的大脑和渊博的知识储备,从《齐民要术》、《随园食单》、《东京梦华录》等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诗词、甚至野史笔记中,抽丝剥茧,寻觅真章!
她竟然从一首描写清代宫廷生活的古诗中,成功地“破译”出了早己失传的、制作满族名菜“烧哈拉巴”(烤鹿肉上脑)的最关键的一道腌制香料配方!
她这番旁征博引、学贯古今、又充满了奇思妙想的“总设计方案”,如同一场酣畅淋漓的“学术风暴”,瞬间将客厅里那两位原本还互相不服气的“泰斗”和“新锐”,都彻底给镇住了!
刘老和李新看着苏味,像在看一个从历史书中走出来的“食神”,眼神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敬畏与狂热的崇拜!
他们知道,这场关于“路线”的争论,己经结束了。
从今天起,整个中国餐饮界,都将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苏味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