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虐多日的洪水终于退去,河堤渗水的位置,在众人日夜赶工下修缮完毕。损毁的房屋也得到重建,陈铮翻开人口簿,嘴角勾起笑意:“师爷~,你瞧,这两年人口增长势头迅猛,不出十年,二十万怕是要翻番到五十万。
“全赖大人的惠民政策!” 师爷拱手道,“如今静海家家丰衣足食,谁家不是盼着添丁进口?”
“那就趁热打铁,增办学堂。” 陈铮目光扫过远处炊烟袅袅的村落,“对外来落户的,一律开绿灯,但身份核查必须严。让本地三位常住居民联名担保,宁可多费些功夫,也不能出岔子。”
师爷郑重抱拳:“学生明白,此事容不得半点疏漏!”
“师爷,新村落建设得抓紧推进了。先在城郊西乡各建一个示范村,让往来办事的乡民都瞧瞧,县城再繁华,若是乡下还是破屋烂瓦,算不得真正的民富。咱们要让静海从上到下,都换副新气象。”
“大人高见。其实自打您提出这想法,不少乡民私下都议论纷纷,虽说心里向往,可真要拆了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难免有些舍不得。”
“人之常情。” 陈铮望着暮色中渐次亮起的灯火,嘴角勾起一抹胸有成竹的笑意,“等他们看见示范村里青砖红瓦的新房,宽敞平整的街巷,还有配套的学堂、医馆,就知道这不是拆家,是给他们再造个更好的家。到时候啊,只怕他们恨不得连夜举家搬迁。”
陈铮将写好的奏折用火漆封好,安排差役莲叶送往东京汴梁。
清晨,文德殿。
仁宗皇帝端坐朝堂,“刘公公,念!”
“遵旨!”,一名太监开始大声宣读起来。
臣闻为政之道,在于民生为本,教化乃基。天圣七年,臣谨以静海县治理成效恭呈圣鉴。
静海昔为穷壤,民不聊生。臣到任后,以农桑为根基,广植桑麻,兴修水利,督导农户精耕细作;设巡检司,水陆并进,剿除海盗路匪,保境安民。然今岁仲夏,暴雨连旬,上游山洪奔涌而下,浊浪滔天,似有吞没静海之势。幸赖此前疏浚河道、修筑沿河八十里大堤之功,洪水虽凶猛肆虐,却仅致五人轻伤,全县百姓无一人殒命,实乃天大幸事。
于民生之需,臣广集匠人,改良精盐提炼之法,开坊酿造酱油、醋、糖等物,价廉物美,百姓日用无忧。洪灾过后,更全力重建县城,如今屋舍俨然,商贾云集。县域设义塾二十所,静安书院一所,延请名师,广收童蒙,教化渐兴。革新织布印染之术,所产布匹远销他郡。更置商贸局,于州府要道设连锁商铺,利通有无;建铸造坊、织造坊、盐场、酱油坊、醋坊,科研楼一处,吸纳流民数千余,授以技艺,促民就业。
经此治理,静海面貌一新,百姓安居乐业,税赋日增。去年全县税银达五十万两之巨,较往昔增长百倍。复开通漕运,舟楫往来,货通南北。今新造海鳅大船十艘,备足粮草货物,不日将扬帆出海,与海外诸国通商,以期广增财税,再振国威。
静海之兴,皆赖陛下圣明,泽被西方。臣当恪尽职守,继续勤勉,以报皇恩。伏乞圣裁。
臣 陈铮谨奏
天圣七年
金銮殿上玉磬声落,仁宗皇帝将朱批奏折缓缓置于御案,目光扫过阶下群臣时,眉间笼着一层凝重:“朕近日批阅各地灾情奏疏,豫州溺亡三万七千余人,楚州半数城池沦为泽国,房倒屋塌者不计其数……” 他指节重重叩在御案,龙袍上的十二章纹随震颤微微扭曲,“唯有静海县令陈铮此折,字字皆见为民之心。昔日穷乡僻壤,今岁竟纳五十万税银,这等功绩,朕看了亦是震撼!”
仁宗皇帝抬手轻抚腰间玉带,神色稍缓:“农桑兴则仓廪实,教化行则民心齐。当别处百姓溺亡于洪流,静海却因那八十里大堤护住周全,仅五人轻伤。陈铮疏浚河道、兴办义塾、革新百业,把个破败小县经营得蒸蒸日上,当真不负朕的期许!”
王丞相出列拱手:“陛下圣明,静海之变,足见循吏之重,陈铮乃是天圣西年的状元,是您的天子门生,看来此人真乃国之人才呀。”
“可不是么!” 仁宗颔首,眼中满是欣慰,“朕常说,地方官当如父母,护佑百姓周全。陈铮剿匪安民、通商惠工,连海外航路都敢开,这等胆识与谋略,在座诸位须得好生琢磨。若天下官吏皆能效仿,何愁黎民不富,社稷不兴?” 他顿了顿,指尖轻叩案几,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郑重,“传朕旨意,着陈铮进京述职,静海治理之法,即刻编纂成册,发往各州府研习!”
“遵旨!”众大臣齐声应道。
静海县,陈铮将新制作的旗袍安排铁柱送去静海医馆,此时就听见外面一道声音刚声喊道:“圣旨到~~!静海县令陈铮接旨!”
陈铮听见声音立即走向大厅,师爷及重衙差也纷纷赶来,起身跪拜。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临御天下,夙夜孜孜,惟求民生康阜、西海晏然。今览静海县奏章,欣喜非常。静海在县令陈铮治下,兴农桑、靖匪患、通漕运、振工商,昔日贫瘠之邑,竟于去岁纳税五十万两白银,实为天下楷模。其革新织布印染之术,广设义塾以兴教化,更造海鳅大船,欲通海外之利,此等胆识谋略,堪称循吏典范。
为彰其功,亦为咨诹善道,着陈铮即刻进京述职。沿途州县,妥为护送,毋得延误。进京后,当详述静海治理之方,以供朝廷参详。望其进京途中,亦思利民之策,进京之后,坦诚奏对,以副朕望。
尔其钦哉!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天圣七年菊月望后三日
“臣接旨,谢陛下隆恩” 陈铮急忙接旨谢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