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十三章:考验与抉择】
山风带着清晨特有的微凉,拂过太虚宗后院。
弟子们己然肃立,身姿挺拔,目光中带着前几日试炼留下的沉淀。
王衍长老的身影,如同从山岚雾气中走出,悄无声息地立于众人之前。
他环视一周,目光在陈放与慧然身上略作停留。
“今日,将有一场新的考验。”
长老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旨在检验尔等对实修与心法真意的领悟程度。”
“地点,设在后山幽谷中的一处古寺遗址。”
这安排让弟子们心中微微一动,却无人出声,皆躬身领命。
队伍随即出发,由长老在前引路,踏上了通往后山深处的蜿蜒小径。
山路两侧,古木参天,遮天蔽日。
偶有阳光穿透层叠的枝叶,在布满青苔的石阶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空气中弥漫着草木与泥土的气息,宁静而深邃。
长老步履稳健,仿佛每一步都踏在某种无形的韵律之上。
弟子们紧随其后,默默行走,用心观察着周围的一切。
陈放的目光落在一块石阶旁顽强生长的青苔上。
那青苔色泽暗沉,紧紧依附着冰冷的岩石,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展现着一种卑微却执着的生命力。
他心中微动。
这是否也象征着修行之路?
纵使环境恶劣,困顿重重,亦要守住内心那份本真,如这青苔般坚韧,默默积蓄力量。
困境,恰是磨砺心性的最佳试炼场。
慧然则走在队伍的另一侧,手中拿着一卷小巧的竹简,不时停下脚步,用炭笔飞快地记录着什么。
他的注意力被路旁缠绕着古树向上攀爬的藤蔓吸引。
那藤蔓看似柔弱,却能借力而生,盘根错节,牢牢抓住可以依附的一切,展现出惊人的韧性与力量。
他若有所思。
心法之根基,是否也需如这藤蔓一般?
既要有稳固的依凭,又要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方能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断攀升,不至中途坠落。
队伍行至半山腰一处较为开阔的平台。
此处地势稍高,可以远眺云海翻腾,耳边传来松涛阵阵,风声呜咽。
“停下。”
王衍长老的声音响起。
“在此静坐一个时辰。”
“仔细体悟这云海之变幻,风声之玄妙,将心神沉入自然之理,摒除杂念。”
弟子们依言,各自寻了块平坦的青石,或依着山壁,盘膝坐下。
陈放缓缓闭上双眼,调整呼吸。
耳边是风声,眼前是想象中的云卷云舒。
天地浩渺,变幻无穷。
他努力守住内心的一点清明,不为外界的壮丽或变幻所动摇。
心若磐石,方能于万变之中,看清那不变的本真。
慧然亦己入定。
他侧耳倾听,试图从风声、松涛声、甚至远处隐约的鸟鸣中,捕捉那难以言喻的自然韵律。
他相信,先贤的心法,定然与这天地大道息息相通。
若能将这份自然玄机收纳于心,必能对心法的理解更深一层。
一个时辰转瞬即逝。
长老示意众人起身,继续前行。
又不知走了多久,前方林木渐疏,一座残破的古寺遗址出现在众人眼前。
断壁残垣,荒草丛生,唯有几根石柱兀自挺立,诉说着岁月的无情。
寺庙早己倾颓,只剩下一个大致的轮廓。
长老并未让众人进入遗址内部,而是将他们引到寺前一块半埋在土里的残破石刻旁。
石刻表面布满风霜侵蚀的痕迹,字迹模糊不清,只能依稀辨认出几个残缺的笔画。
“仔细看。”
长老的声音带着一丝深意。
“这石刻虽己残破,字迹难辨。”
“但先贤当年刻下它时的那份心意,那份想要传承的意旨,是否也随之消散了?”
弟子们凝神细看,试图从那模糊的刻痕中,感应那份跨越时空的意念。
陈放盯着石刻,心中渐渐升起一丝明悟。
形式会变,载体会朽。
但真正的传承,在于那份不灭的意念,在于那份对“本真”的坚守。
只要内心恒定,坚守那份求道的初心,纵使千百年过去,纵使遗迹化为尘土,那份传承的真意,便永远不会失落。
慧然的目光则落在了石碑旁,几株从石缝中顽强钻出的野花上。
那花朵不大,颜色也并不鲜艳,却在荒凉的遗址旁,努力绽放着自己的生命。
它们不与名花争艳,不求世人瞩目,只默默地生长,展现着内在的坚韧与朴实。
慧然心中一动。
这不也正是传承的另一种写照吗?
不在于外表的华丽,不在于名声的大小,而在于那份内在的坚实,那份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那份不图虚荣的本真。
待众人观察良久,王衍长老才缓缓开口。
“今日考验的核心,便是看尔等能否跳出表象,不为残破所惑,不为形式所拘。”
“能否从这山川草木,从这断壁残垣之中,以心观之,感悟到先师们留下的那份真谛。”
长老的话语,让弟子们陷入了更深的思索。
陈放寻了一处断墙坐下,独自反思。
山石会风化,溪流会改道,寺庙会倾颓,石刻会模糊。
世间万物,皆在变化。
唯有何物能够恒久?
或许,只有那份根植于内心的执着,那份对“本真”的坚守,才能超越时间的限制,在世事变幻中,保持其永恒不变的光芒。
慧然则走到遗址旁一棵苍劲的古松下。
那古松历经风雨,树干虬劲,枝叶依然苍翠,如同一位沉默的守护者,挺立在废墟之间。
他仰望着古松,心中豁然开朗。
传承者,便应如这古松一般。
根基深厚,沉稳挺立,不畏风霜雨雪,纵然身处逆境,亦能克服万难,将那份真意,一代代守护下去。
暮色西合,众人返回宗门大殿。
灯火亮起,映照着一张张略带疲惫却目光炯炯的脸庞。
“各自说说今日所得吧。”
长老示意道。
陈放率先起身,躬身行礼。
“启禀长老,弟子今日观山川遗迹,所悟在于‘坚守’二字。”
他的声音沉稳有力。
“外物易变,唯有内心之志,当如磐石,恒定不移。”
“守住这份本真,方是修行之大道。”
慧然随后起身,神情肃穆。
“长老,弟子以为,传承之要,在于‘铭记’与‘内在’。”
“铭记先贤真意,而非执着于残缺的形式。”
“修持内在的坚韧与纯粹,如石缝之花,如崖上之松,不求虚饰,方得长久。”
王衍长老听完众人的发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神色。
“善。”
“尔等能从寻常景物中,体悟到传承与修行的真谛,足见用心。”
“传承之道,并非高高在上,它就蕴藏在尔等每日所见的细微之处。”
“关键在于,是否时时用心观察,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体悟。”
众弟子闻言,皆躬身受教。
回到各自的石室,灯火下,纸张铺开。
陈放提笔,认真记录着今日的心得。
“考验即修行,遗迹亦是经典。外相皆可变,唯本心恒常。当以坚守之志,行求真之道。”
慧然也在自己的竹简上,仔细地添上新的感悟。
“观山悟道,察物明心。传承在内不在外,在实不在虚。当如古松之稳,野花之韧,刻苦自持,日日不辍。”
他们都明白,今日的考验,看似平凡的山行与静坐,实则触及了心法最深层的根基。
次日清晨,阳光透过窗棂,在大殿地面投下菱形的光斑。
弟子们怀着一份敬畏与期待,将各自整理的心得记录呈上。
王衍长老接过竹简或纸册,神情专注地逐一审阅。
他看得极为仔细,眉宇间时而舒展,时而微蹙。
“感悟真切,可见尔等确有用心。”
长老的声音带着一丝赞许,却又迅速转为严肃。
“然传承之道,细节之处亦关乎大局。”
“些许体悟,尚需反复琢磨,不可浅尝辄止。”
“更不可因此有所松懈,认为己窥全貌。”
他的话语,如同一盆清泉,让弟子们心中刚刚升起的一点自得瞬间冷却。
陈放听着长老的点评,对照自己的记录,深感尚有不足之处。
他暗下决心,定要对那些体悟再做精研,务求通透。
慧然则在心中默默总结。
内外本为同一,技艺与体悟,当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并行不悖。
师长今日庭中古松之喻,弟子当牢记于心,时时践行。
弟子们躬身受教,神情更加肃穆。
他们知道,长老的提点并非否定,而是更高层次的引导。
修行之路,永无止境,容不得丝毫懈怠。
傍晚时分,夜色渐浓。
陈放独自回到石室,点亮油灯。
他再次摊开心得册子,将白日长老的提点与自己的感悟对照。
山石之坚,草木之韧,皆为心法之映照。
当以万物为师,以日常为修,内外相济,方不负传承。
他感到自己的心境,如同被山泉洗涤过一般,更加澄澈,也更加坚定。
另一间石室内,慧然也在灯下沉思。
他在昨日的心得之后,又补充了新的感悟。
传承不息,在于内心之坚守。
今日观石察草,更明此理。
当以平和之心,行精进之事,日日不辍。
他放下笔,长长吐出一口气,眼神更加明澈。
这一日的“考验与抉择”,并非真正的锋芒毕露。
而是心法根基在实修中的第一次深刻印证。
前路依旧漫长,挑战重重。
但他们心中的那份对武道真谛的执着,对宗门传承的守护之心,己然更加稳固。
他们都明白,真正的抉择不在于外部环境,而在于内心是否能坚守那份“本真”。
这份对“本真”的坚守,便是他们应对未来一切考验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