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混高武

第20章 新局萌动

加入书架
书名:
带着系统混高武
作者:
centaur
本章字数:
6796
更新时间:
2025-05-15

【第一卷 第十九章:风雨再起】

边地风云的消息,如同山间渐起的寒意,悄然渗透进太虚宗的日常。

王衍长老立于晨曦前的石阶,身后是排列整齐的弟子,空气中弥漫着不同寻常的肃穆。

“边境村落,民生多艰,风波又起。”

长老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股穿透晨雾的力量。

“此行,非为逞强,乃是尔等内修外历的又一次印证。”

“以仁心探查情势,以所学协助乡民,切记,此为根本。”

众弟子心头一凛,躬身应是。

长老目光扫过队列,在几人身上略作停留。

“陈放、慧然、李守信,尔等几人,随我再去一趟。”

“其余弟子,安心留守,将近日所得,好生研修,录于竹简,不可有丝毫懈怠。”

陈放迈步出列,心中念头转动。

再次下山,正是将长老教诲、自身所悟,付诸实践的良机。

慧然目光低垂,双手合十,思索着如何将那份慈悲,化作更具体的行止。

李守信眼神沉稳,既有对未知状况的审慎,也藏着一丝付诸行动的决心。

山路依旧崎岖,晨露沾湿了鞋履。

一行人脚步沉稳,向着那记忆中破败的边远村落行去。

抵达村口,眼前的景象比上次更加萧索。

几处临时修补的篱笆再次歪倒,屋顶的破洞仿佛又扩大了几分,寒风从中穿过,发出呜咽似的声响。

村中长者带着几名面带愁苦的村民,早己等候多时。

见到王衍长老,老人浑浊的眼中露出一丝微光,随即又黯淡下去。

“道长…你们又来了…”

老人的声音沙哑,透着深深的疲惫与无奈。

“唉!天灾刚过,收成无望,那些…那些人又来了…”

“虽不像上次那般凶恶,却也时常袭扰,抢夺本就不多的存粮…”

“人心不安,这日子…看不到头啊…”

王衍长老微微颔首,示意弟子上前安抚。

“老丈,我等此行,意在疏导,非为动武。”

“还请将村中近况,田地、水源,以及那些人的具体情形,再细说一番。”

老人叹了口气,领着众人,将村中田地荒芜加剧,水源修复后又因缺乏维护而淤塞,以及那些流窜之人行踪不定、虽不伤人却屡屡偷窃等困难,一一详细道来。

李守信侧耳倾听,不时走到村民身边,低声询问细节。

他看着村民们身上打着补丁的旧衣,看着孩子们眼中对食物的渴望,心中那份“民生多艰”的体会,愈发沉重。

他在随身的竹简上刻下:“盗亦有道,或因穷困。安民为本,化盗为良,须寻其根。”

陈放则随着长老,再次走访了几户人家。

屋角堆放的农具落满灰尘,空荡的米缸似乎在无声诉说绝望。

天灾固然可畏,但信心的丧失,互助的断绝,才是真正的绝境。

他在竹简上写道:“民穷则思变,心乱则生怨。欲求外安,先固内和。仁政之始,在于心定。”

慧然找到了昨日一同修补水渠的几位村民。

他耐心地讲解着如何加固堤坝,如何更有效地引流。

他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着互助互爱、勤勉不辍的道理。

“家和,则外邪难侵。勤修,则困境可破。”

村民们默默听着,眼中渐渐有了一丝被点亮的光。

慧然在竹简上记录:“仁心治家,非空言大义。勤修质朴,点滴可行,可安民心。”

李守信根据村民提供的线索,带着两位师弟,再次深入山林。

在一处更为隐蔽的山涧旁,他找到了那些人的踪迹。

几堆篝火的余烬尚温,几个面带菜色的汉子蜷缩在简陋的窝棚边。

见到李守信等人,他们眼中充满了警惕,下意识握紧了手中的木棍。

李守信示意师弟们止步,独自上前,语气平和。

“各位,我等并非官府之人,亦无恶意。”

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他再次确认,这些人多是邻近地区逃难的灾民,走投无路。

为首的中年汉子,正是上次被劝化的那位。

他面带羞愧,低声道:“道长,我等也不想如此…只是家中实在…”

李守信没有苛责,只是将太虚宗帮助村民恢复生产,并愿意为他们寻觅安身之所的意愿,再次诚恳道出。

“以己之力,换取生计,方为正道。”

那汉子沉默良久,最终将手中的木棍扔在地上。

“我等…愿听道长安排。”

李守信微微点头,安排他们暂时留在原地,等待后续安置。

他在竹简上补充:“以仁心相待,顽石亦可点头。治乱之要,在予生路。”

午后,师长与弟子们继续在村中各处教化民众。

慧然温和地教导着村民,不仅是耕作技巧,更是勤修内心,安身立命的道理。

陈放则遇到一个家中破败、眼神黯淡的少年。

他没有首接施舍,而是蹲下身,鼓励少年抱定恒心,苦练内心,方能在困顿中寻得转机。

傍晚时分,夕阳给破败的村庄镀上了一层浅金。

在太虚宗弟子的引导与帮助下,淤塞的水渠被再次疏通,几片荒地也重新翻整出来。

村民们眼中,那份叫做希望的东西,似乎又浓了一些。

一些人开始自发地合力修补破损的屋宇,整理荒芜的田园,显露出久违的团结景象。

王衍长老看着这一切,脸上露出一丝欣慰。

“授人以鱼,只解一时之饥。授人以渔,方为长久之计。”

“我等所为,在于引导,在于点燃其自救之心。”

“内外兼修,不止于自身,亦在于此。”

他示意弟子们,将今日所见所行,所思所感,详细记录。

归程的山路上,暮色西合。

陈放默默走着,脑海中回荡着村民的愁苦与期盼,长老的话语在心中反复印证。

心法融于世事,并非一句空话,而是要在每一次具体的行动中去体会,去实践。

慧然望着渐渐显露的星辰,思考着慈悲与智慧的边界。

如何给予恰当的帮助,而不至于滋养惰性。

李守信脚步沉稳,回想着与那盗寇首领的对话。

仁义与法度,在乱世之中,如何才能平衡。

他们不时停下脚步,借着微弱的星光,在竹简上刻下新的感悟。

回到太虚宗,夜色己深。

正厅灯火通明,王衍长老端坐其上。

随行的弟子们依次上前,将今日的见闻、处置方式,以及各自的心得体会,一一禀报。

陈放讲述了民心从惶恐到初显安定的微妙变化,以及恢复生产依旧面临的实际困难,强调稳住人心方能推动事务。

慧然补充了引导村民互助自救的过程,以及其中蕴含的“正念”之理,认为仁爱教化是根本。

李守信则详细汇报了与那些流窜灾民交涉的结果,强调了以德化人的可行性,点出给予生路的重要性。

王衍长老静静听完,缓缓点头。

“甚好。”

“尔等今日所为,虽是琐碎凡俗之事,却正是我太虚宗传承之根本。”

“内修心法,外历世情,于平凡处见真章,于困厄中显仁德。”

“这,便是我等武道应有之义。”

“将今日所录,好生体悟,此为今后行事之本。”

深夜,陈放回到自己的住处,铺开竹简。

灯火摇曳,映照着他专注的面容。

他将今日的感悟,与那神秘小册子上的符文,隐隐联系起来。

或许,那符文所蕴含的天地至理,正需要通过这般体恤民情、经世致用的实践,方能真正解读。

慧然在禅房中静坐,默诵经文,心中却在回味白日的点滴。

佛法之慈悲,并非高高在上,而是要落入尘埃,与众生共苦。

李守信则在演武场一角,默默演练着拳法,将那份“仁义治乱”的思考,融入一招一式。

他们都明白,真正的修行,不分内外,融汇贯通,方为大道。

他们立志继续修行,将这份体悟以心传心,惠及更多黎民,以德行践行宗门之道。

翌日清晨,钟声敲响。

王衍长老再次召集所有弟子于大殿。

他看着阶下弟子们提交的一卷卷竹简,神色肃然。

“传承之道,在于实事求是,在于身体力行。”

“尔等所录,皆是亲身经历,弥足珍贵。”

“今后,需加强外历实务,将所学农桑治家之法,推广开去,助民自立。”

“乱世之中,更需严于律己,坚守本心。”

“将内修之定力,化为外行之智慧,以我太虚宗传承之火,为这晦暗世间,照亮一丝前路。”

弟子们肃立静听,心中皆有所悟。

那份“内外兼修,以仁为本”的共识,在众人心中愈发坚定。

他们整理着记录,互相勉励,决心继续苦练心法,同时深入民间,与百姓同甘共苦。

陈放、慧然、李守信三人相视一眼,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更为清晰的道路。

数日之后,太虚宗的行动开始显现出效果。

那些得到初步安置的灾民,在宗门的协调下,开始尝试开垦新的荒地,虽艰难却有了方向。

得到帮助的村落,气氛明显好转,田间地头,重新出现了忙碌的身影。

村民之间互助的景象多了起来,曾经的盗寇也有不少人真正归正,开始凭双手生活。

民众眼中,那份对未来的信心,正一点点重新凝聚。

那位曾两次接待长老一行的耄耋老人,拄着拐杖站在村口田埂上,看着远处渐渐热闹起来的景象,浑浊的老眼中,泛起了泪光。

他喃喃自语:“太虚宗的仙长们…给这没指望的日子,带来了光啊…”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