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及第,御笔钦点,翰林修撰,南书房行走。
这一连串的荣耀和恩宠,如同最耀眼的光环,笼罩在新科状元“赵子昂”的头上,也让林书然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做“一步登天”。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从一个濒临饿死的落魄抄书匠,摇身一变,成为了天子门生,帝国储相,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然而,荣耀的背后,往往伴随着更深的漩涡和更大的挑战。
林书然深知,翰林院,这个被誉为“储相之地”、天下文人最为向往的清贵衙门,绝不仅仅是一个编书修史、吟风弄月的风雅场所。这里是距离权力中心最近的地方,也是各种政治势力交锋、角力的无声战场。
他这个没有任何根基、却又风头太盛的“寒门状元”,踏入此地,无异于一只闯入了狼群的羔羊(虽然他可能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猛虎)。
怀着这样一份清醒和警惕,林书然在殿试放榜,并短暂地享受了“夸官”游街的荣耀之后,便正式前往翰林院报道,开始了他作为一名从六品修撰的官宦生涯。
翰林院坐落在皇城之内,毗邻内阁,是一片占地广阔、环境清幽的建筑群。红墙绿瓦,飞檐斗拱,古树参天,曲径通幽。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书卷气,处处透着一股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气息。
负责接待他的,是翰林院的一位典籍官。这位典籍官对新科状元郎自然是毕恭毕敬,详细地为他介绍了翰林院的规矩、各个部门的职责,以及他作为修撰的主要工作。
翰林院的主要职责,包括侍读、侍讲(为皇帝和太子讲经论史),起草诏书、诰命、碑文等重要文书,编纂国史、实录,以及参与殿试阅卷、主持地方科举等等。
而修撰,作为翰林院中的核心官员之一,主要负责的就是编纂史籍、校勘典籍、撰写文章等工作。虽然品级不算太高(从六品),但地位清贵,而且因为有机会接触到大量国家机密档案和核心典籍,被视为是未来阁臣的重要培养对象。
典籍官将林书然引荐给了掌管翰林院庶吉士馆(负责培养新晋翰林)的掌院学士,刘正风。
刘正风是一位年过六旬,须发皆白,但精神矍铄的老臣。他出身寒门,凭借才学一步步走到今天,为人正首,学问扎实,在翰林院中颇有威望,属于那种埋头做学问、不太参与党争的纯臣。
见到林书然,刘正风的眼中也带着几分好奇和审视。他仔细询问了林书然的学问、志向,甚至还考校了他几个关于经义和史学的问题。
林书然应对得体,回答不卑不亢,展现出了扎实的学识和清晰的思路。尤其是他对历史的见解,更是让刘正风暗暗点头。
“嗯,不错。后生可畏。”刘正风捋着胡须,缓缓道,“赵修撰,你年纪轻轻便能高中状元,足见才华不凡。翰林院是做学问的地方,也是磨练心性的地方。希望你日后能潜心治学,恪尽职守,莫要辜负了圣上的期望,也莫要……被外界的浮华和纷扰,乱了心神。”
刘正风的话,意味深长。显然,他也听说了关于“赵子昂”的各种传闻和争议,这是在隐晦地提醒和敲打他。
“多谢掌院大人教诲,下官谨记。”林书然恭敬地应道。他对这位看起来颇为正首的老学士,倒是生出了几分好感。
接下来,林书然又被引荐给了几位同在庶吉士馆的翰林同僚。
翰林院虽然号称清贵,但也并非一片净土。同事之间的关系,同样微妙而复杂。
有几位同样是寒门出身、或者性格比较耿首的翰林,对林书然这位新科状元颇为友善,主动上前攀谈,交流学问,表示愿意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林书然也乐于与他们结交。
但也有些翰林,特别是那些出身世家门阀、或者与崔、王等家族关系密切的,看向林书然的眼神就充满了嫉妒、审视甚至敌意。他们自恃身份,对林书然这个“暴发户”般的状元郎颇为不屑,言语间也时常夹枪带棒,冷嘲热讽。
“哟,这不是连中三元的赵状元吗?真是年轻有为啊!听说赵状元不仅文采斐然,连断案、医术都颇为精通,真乃全才也!我等真是望尘莫及啊!”一个穿着华丽、嘴角带着讥讽笑容的年轻翰林阴阳怪气地说道。他叫杨旭,是吏部尚书杨松(与崔大人关系密切)的侄子。
林书然听出对方的讽刺,却并未动怒,只是淡淡一笑道:“杨兄谬赞了。下官不过是侥幸罢了,哪里敢称全才?倒是杨兄出身名门,家学渊源,日后还望多多指教才是。”
他的回应不软不硬,既没有针锋相对,也没有卑躬屈膝,让杨旭有种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觉,自讨了个没趣,只能悻悻地冷哼一声,不再多言。
林书然知道,这种明枪暗箭,以后恐怕少不了。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谨言慎行,不能给对方留下任何把柄。
除了结识同僚,林书然还被分配了具体的差事。
作为新晋修撰,他最初的工作并不复杂,主要是协助前辈整理和校勘一些前朝的史料档案,熟悉翰林院的工作流程。
这些工作虽然有些枯燥,但林书然却甘之如饴。因为这让他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珍贵的、甚至从未对外公开过的历史文献和皇家档案!这对于他提升“历史洞察”技能,了解这个王朝更深层次的秘密,无疑是巨大的宝库!
他每天都勤勤恳恳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同时利用一切机会,阅读和“抄录”这些珍贵的典籍。
【叮!检测到宿主阅读《太宗实录》,历史洞察经验+80,权谋心术经验+20。】
【叮!检测到宿主阅读《永安朝邸报汇编》,解锁信息:近期朝廷关于漕运改革的讨论……】
【叮!检测到宿主校勘《前朝异闻录》,获得信息:关于“蛇神遗民”的零星记载……】
系统的提示音不断响起,他的知识储备和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都在飞速地增长着。
而除了翰林院的工作,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南书房行走。
按照规矩,新科状元通常都会被授予“南书房行走”的职衔,可以出入皇帝的日常办公场所,为皇帝提供咨询、起草文书、或者记录皇帝的言行。
这是一种极大的荣耀,也意味着拥有了近距离接触权力核心的机会!
第一次踏入南书房的那天,林书然的心情是紧张而又激动的。
南书房并不像他想象中那样富丽堂皇,反而显得有些朴素典雅。房间不大,西周摆满了书架,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檀香。
皇帝李景隆正坐在书案后批阅奏章,神情专注。旁边侍立着几个屏气凝神的大太监。
林书然小心翼翼地行礼问安,然后便被安排在一旁的小案几后坐下,负责记录皇帝批阅奏章时的一些口谕或者心得。
这绝对是一个“美差”,也是一个“险差”!
说它美,是因为可以近距离观察皇帝的言行举止,了解他的执政思路和喜好,甚至可能在不经意间,参与到国家最高决策的讨论之中!
说它险,是因为伴君如伴虎!南书房内听到的、看到的,很多都是国家机密!一言一行,都必须谨小慎微,稍有差池,就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林书然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他眼观鼻,鼻观心,认真地记录着,绝不多看一眼,绝不多说一句!
同时,他也悄悄地运用着自己的“精神感知”和“权谋心术”,观察着皇帝的细微表情变化,揣摩着他的心思,也留意着周围太监和偶尔进出汇报的官员们的言行举止,试图从中捕捉到更多有用的信息。
几天下来,倒也相安无事。皇帝似乎并没有特别关注他这个新来的状元郎,只是偶尔会问他一些关于经义或者史书上的问题,或者让他就某份奏章谈谈看法。
林书然的回答都极其谨慎,既展现了自己的学识,又避免了发表太过激进或者敏感的言论。他的表现,似乎让皇帝颇为满意。
然而,林书然知道,平静的湖面下,往往隐藏着更深的暗流。
他能感觉到,自从他进入翰林院和南书房之后,那些来自暗处的窥探和敌意,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变得更加隐晦和……危险!
崔家和王尚书虽然暂时失势,但他们的党羽和同盟还在!他们绝不会甘心看着自己这个“眼中钉”平步青云!
一场更大的风暴,恐怕正在酝酿之中!
林书然知道,他必须尽快提升自己的实力,掌握更多的底牌!
他的目光,投向了翰林院那浩如烟海的藏书阁!
那里,存放着一部他梦寐以求的旷世巨著——《资治通鉴》!
只要能“抄录”了这部“帝王之书”,他的“历史洞察”和“权谋心术”,必将再次突破!到时候,无论面对怎样的阴谋诡计,他都将更有底气去应对!
获取《资治通鉴》的阅览权,成了他眼下最重要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