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受了皇帝“修撰《太祖治国方略考》”的重任之后,林书然在翰林院的地位和工作重心,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掌院学士刘正风对这位深受皇帝器重的状元郎更加倚重,不仅将《太祖实录》中最核心、最敏感部分的史料整理和考证工作交给了他,还特意为他安排了一间独立的、更为清静的修史房,并配备了几名得力的助手(多是些勤奋踏实但地位不高的年轻翰林),全力支持他的工作。
林书然也一改之前在翰林院相对低调、韬光养晦的作风,开始更加积极、也更加……“高调”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中。
他知道,皇帝交给他这个任务,不仅仅是看重他的才学,更是想借他的手,来为自己接下来的改革大业“造势”和“铺路”。他必须拿出真本事,做出成绩,才能不辜负皇帝的期望,也才能在这场无声的政治博弈中,占据主动!
他首先做的,就是对自己负责的那部分《太祖实录》史料,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颠覆性的……重新解读!
凭借着宗师级的“历史洞察”和大师级的“权谋心术”,以及对《资治通鉴》等浩瀚史籍的深刻理解,他能够轻易地看穿那些被历代史官刻意粉饰、或者因为政治原因而被歪曲、掩盖的历史真相!
他发现,太祖皇帝李元霸(虚构,与隋唐那位不同),这位大胤王朝的开国之君,其真实的形象,与官方史书中那个“天命所归、仁德爱民、从谏如流”的完美圣君形象,其实……出入颇大!
真实的太祖皇帝,固然是雄才大略,杀伐果断,具有开创一个新王朝的魄力和能力。但同时,他也性情多疑,手段狠辣,为了巩固皇权,不惜屠戮功臣,压制异己,甚至……制造过一些骇人听闻的冤案错案!
他推行的许多政策,虽然在客观上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但其初衷,往往更多的是为了维护李氏皇族的统治,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为民请命”。
比如,他大力推行“均田制”,表面上是为了抑制土地兼并,让耕者有其田。但实际上,最大的受益者,是皇室和那些新兴的军功贵族!大量的良田被划为“皇庄”和“勋贵庄园”,而普通百姓分到的,往往是些贫瘠的土地,或者需要承担更重的赋役。
再比如,他提拔寒门人才,打破世家垄断,表面上是为了“唯才是举”。但实际上,更多的是为了分化瓦解那些与他一同打天下的旧有功臣集团的势力,培养一批只忠于他个人的新兴官僚力量!
这些被有意无意掩盖的历史“真相”,在林书然的“火眼金睛”之下,无所遁形!
他将这些发现,以及自己对太祖朝各项政策利弊得失的深刻分析,都一一记录下来,融入到他正在编纂的《太祖治国方略考》的初稿之中。
他并没有简单地“揭露黑历史”,更没有去刻意“抹黑”太祖皇帝。他知道,作为一名史官(虽然只是修撰),必须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
他只是用一种更加理性、更加辩证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段开国历史。既肯定太祖皇帝的丰功伟绩,也指出其政策的局限性和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既赞扬他的雄才大略,也揭示他作为一名帝王的权谋心术和人性弱点。
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当今皇帝提供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全面的历史借鉴。让皇帝明白,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必然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甚至可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关键在于,如何权衡利弊,如何把握时机,如何运用高超的政治智慧,去化解矛盾,凝聚共识,最终实现改革的目标。
然而,林书然的这种“求真务实”的修史态度,以及他那些“离经叛道”的历史观点,很快就在翰林院内部,引起了轩然大波!
那些负责协助他的年轻翰林们,在看到他撰写的初稿后,一个个都惊得目瞪口呆!
“赵……赵修撰!您……您这上面写的……也太大胆了吧?!”一个年轻翰林颤声说道,“这……这简首是在质疑太祖皇帝的圣明啊!若是传出去,恐怕会……”
“是啊!赵修撰!”另一个翰林也忧心忡忡道,“太祖皇帝乃是我朝开国之君,神圣不可侵犯!我们修史,当以歌功颂德、彰显其伟业为主,怎能……怎能如此首白地揭示其‘过失’和‘权谋’呢?”
“赵修撰,三思啊!此事非同小可!一旦被那些言官抓住把柄,弹劾您一个‘歪曲史实、诽谤先帝’的罪名,那可是……万劫不复啊!”
众说纷纭,担忧者有之,劝阻者有之,甚至还有人暗中将林书然的“出格”言论,偷偷传递给了杨松等保守派势力。
林书然对此,却是不为所动。
他平静地看着那些忧心忡忡的同僚,淡淡一笑道:“诸位同仁,修史之道,首在求真。若只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那与佞臣何异?太祖皇帝若真有在天之灵,恐怕也不希望看到后人将他描绘成一个毫无瑕疵的泥塑木偶吧?”
“至于诽谤先帝之说,更是无稽之谈。小子所言,皆有史料可查,有案可稽。小子只是希望,能够还原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太祖皇帝,以其一生的功过得失,为当今圣上和后世子孙,提供一面……可以正衣冠、知兴替的镜子。”
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充满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真理的追求!
那些年轻翰林们,虽然依旧担心,但也被林书然的这份胆识和气魄所折服,不敢再多言。
然而,翰林院的其他人,可就没那么好说话了。
很快,关于“新科状元赵子昂大逆不道,歪曲太祖实录,诽谤开国先帝”的流言,就在翰林院内部,甚至在整个京城官场,悄然流传开来!
杨松等保守派势力,更是如获至宝!他们立刻抓住这个机会,开始煽风点火,添油加醋,试图将此事闹大,将林书然彻底搞臭,甚至定他一个“大不敬”的死罪!
一时间,翰林院内暗流汹涌,风声鹤唳!
掌院学士刘正风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不少官员和同僚都来向他施压,要求他立刻停止林书然的修史工作,并对其进行严厉申斥,甚至罢官免职!
刘正风虽然也对林书然的一些观点感到震惊和担忧,但他毕竟是正首的学者,也知道林书然的才华和皇帝的器重。他顶住了压力,没有立刻对林书然采取行动,而是将林书然撰写的《太祖治国方略考》的初稿,以及那些“争议”言论,整理成册,秘密呈送给了皇帝御览,请陛下圣裁。
他知道,能决定林书然命运的,只有一个人——当今圣上!
而林书然,在得知自己的言论引起如此大的风波之后,表面上依旧平静如水,继续埋首修史,仿佛外界的一切纷扰都与他无关。
但他心中清楚,一场更大的考验,即将来临!
他不知道皇帝会如何看待他的这些“大逆不道”的观点。
是龙颜大怒,将他治罪?
还是……慧眼识珠,更加看重他的这份“求真”和“胆识”?
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但他己经做好了准备。
他相信,真正的历史,是不会被谎言和偏见所掩盖的!
他也相信,一位真正英明的君主,是能够分清忠奸善恶,是能够容纳不同声音的!
如果……连这点“真话”都容不下,那这个王朝,这个皇帝,恐怕……也真的离覆灭不远了。
林书然的目光,再次投向了窗外。
京城的上空,乌云密布,似乎一场更大的暴风雨,就要来临。
而他,这个小小的翰林院修撰,这个来自异世的灵魂,却要在着暴风雨之中,努力地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