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赵,你的三弟赵光义,文治方面确实可圈可点,其在你之后,进一步完善了宋朝的文官体系与强化了中央集权。”
提心吊胆的赵光义,听到张泊的这个回答,顿时松了口气。
他原本以为,店家又会说出什么惊人的言论呢。
现在看来,貌似还不错。
“不过,虽然其文治方面的成就不俗,但是他也给之后的宋朝,埋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即重文轻武的制度。”
“重文轻武?”
赵匡胤心里“咯噔”一声。
这听起来,这么像他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呢?
亲身经历五代十国乱世的他,无比清楚武将对于皇权的直接威胁。
所以,自他建立大宋以后,便开始有目的地压制武将。
例如设立三衙分化禁军统领的权力。
掌管全国的禁军与厢军的三衙,与掌握调兵权的枢密院互不隶属,相互制衡。
目的就是防止武将兵变,巩固皇权。
另外,他还设立更戍法,让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定期内外轮换,但是将领不随之调动。
此举可以使兵无常帅,帅无常师,防止武将专权。
当然,最令他骄傲的要数杯酒释兵权了。
通过一场宴会,就将跟随他一同陈桥兵变的石守信等大将的兵权解除。
当然了,他也信守了自己的承诺,给予了他们荣华富贵。
历史上也没有几人能够像他这般兵不血刃,妥善处理好这一切。
而相较于武将,他对文臣就很放心。
可以这么说,文臣百余人,分治州县,即使全部贪污,所造成的威胁也没有武将一人大,更不会像武将那般危及根本。
因此,他大力提拔文官。
例如重用赵普、薛居正、沈义伦等文臣作为宰相,禁止武将干预朝政。
不断从中央派遣文臣到各地任职,陆续取代军队掌权地方的权力。
大幅扩大科举取士规模,完善科举制度。
回忆了一番自己的举措,赵匡胤忽地发现,他这貌似应该也算不上重文轻武。
准确的来说,他这应该算是崇文抑武。
虽与重文轻武仅有两字之差,但是细究起来,那可是天差地别。
所以,此刻的赵匡胤,对老三赵光义如何重文轻武,感到很是好奇。
“店家,你既然提到了老三重文轻武,那不知他有何举措?”
“这就要分成两方面来说了,首先是重文,赵光义上位后第一个举措,便是扩大了科举的取士人数。”
赵匡胤神色一怔。
这不就是他所做的事情吗?
“据统计,赵光义在位的22年,一共举行了8次科举,进士人数足有千余人。”
“多……少?光进士就有千余人?”
“是的,他即位后的第一次科举,就录取了109名进士和207名诸科考生,还通过查看贡籍,将连续参加15次考试依然没中的184人赐进士出身,等于一次科举就招录了500人。
而他8次科举,总共招录了五千余人。”
即便赵匡胤之前就做好了他的这位三弟扩大科举的取士人数准备。
但当知道了具体的人数,他差点惊得连下巴都掉下来。
要知道,大宋建立至今的十四年里,他所招收的进士也不过百余人。
结果,老三第一次开设的科举,就已经抵得上他十四年的总和。
这么做的后果显而易见,大量文官充斥朝堂,文臣武将的比例失衡。
想来这便是店家所说的重文轻武的根源。
老三这家伙,干什么吃的。
好歹跟了他几十年,连文臣武将的平衡都处理不好?
赵匡胤皱着眉头,下意识地瞥向了赵光义的方向。
感受到赵匡胤的眼神,赵光义也懵了。
让他设身处地想将来的自己会怎么做,他可做不到。
“不仅如此,赵光义对科举的重视程度,可以称得上前所未有。比如第一次科举后,他亲自举办国宴宴请那500名高中之人,在宴会结束还每人发放赏钱,用作置办上任行装。
甚至,他还给了这些人一项特权,那就是可以越过层层上级,直接向皇帝汇报。
自此以后,科举高中之人,有了一个新的称谓,天子门生。
这老赵你肯定是无法想象的。”
如张泊所说的那样,赵匡胤对此确实难以理解。
这简直是太过离谱了。
国宴宴请?发放赏钱?给予特权?
历朝历代都没有此等先例。
“此外,老赵你这一朝,进士的起授官职一般就九品,最高不高过从八品。
但是刚刚提到的那批人,起步是各州的通判,想来老赵你应该比我更加清楚这通判的含义。”
赵匡胤神色肃穆地点点头。
通判,相当于副知州,与知州同领州事,职掌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审理等事务。
其一般是从七品或者正八品。
也就是说,老三定下的进士起点,较之他定下的进士起点要高个两三级。
这两三级可不是小事情,一般人要花费十余年才可上升两三级。
也就是说,老三那一朝的进士一下子就领先十年。
他心中的那份不安更加强烈。
“相信老赵你也看出来了,赵光义那一朝,进士的起授官职领先你那一朝可不是一点半点。
毫不夸张的说,赵光义时期的升迁速度是历朝历代最快的。
甚至他那一朝的进士在他那一朝做到了宰相一职。
而赵光义的这一系列动作,使得大量的文臣涌入到朝堂以及中枢,使得重文的氛围开始蔓延。”
皱着眉头的赵匡胤缓缓吐出一口浊气。
这就是老三的文治?
简直如同儿戏一般。
虽然对赵光义的重文很是不满,但在沉默片刻,赵匡胤再度开口道。
“店家,那老三的轻武又是怎么回事?”
说实话,他已经对老三的轻武不抱有什么期待了。
重文都如此重量级,轻武肯定有过之而无不及。
“赵光义的轻武,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在老赵你任内的时候,武将还能够在中枢任职,例如负责调兵的枢密院中,一般是文武搭配。”
赵匡胤微微颔首。
确实如此。
一开始,他让赵普担任枢密副使,来牵制担任枢密使的吴廷祚。
后来,赵普担任了枢密使,他便让武将王仁赡担任枢密副使来牵制赵普。
而根据店家的说法,难不成……
“但在赵光义上任后,将拥有调兵权的枢密院,全部由文官接手,武将全部被踢了出去,这造成了后来宋朝以文御武局面的诞生。”
以文御武……
这可不是一个好兆头。
枢密院可不是一般的地方,那是大宋掌管调兵之地。
在里面留下武将,可以适时地提出决策。
而如果将武将踢出枢密院,一群文官,懂个屁的行军打仗。
“另外,赵光义为防止武将专权,他还发明了一种制度,名为将从中御。”
“将从中御?”
“简单来说,就是皇帝通过下诏或赐予阵图的方式,直接指挥军队的进退,不允许将领自行变通。”
想当初,在张泊看到有关此事的资料时,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某位运输大队长的身影。
他的“机枪向左移动五米”可谓是广为流传。
像,太像了。
“荒谬!战场局势瞬息万变,怎可通过此等方式来指挥将领,老三这是在干嘛?”
“老赵,你的三弟可不像你,在军中有着无与伦比的威望,所以,他对于武将颇为猜忌,压制武将甚至打击武将那都是家常便饭一般的事情。”
张泊的话语,令得赵匡胤的眉头深深皱起。
他不得不承认,是他把老三想简单了。
原以为老三的文治如同儿戏一般,但是现在看来,老三的文治就是一坨屎。
不仅重文是一坨屎,轻武也是一坨屎。
压制武将到如此地步,势必会影响大宋军队的战斗力,那他之后大宋对外的战绩……
“店家,既然方才你提到了老三的文治,那不知其对外战事如何?”
“你的这位三弟,对外的战事完全可以用不堪入目形容。”
不堪入目……
赵匡胤狠狠地瞪了一眼赵光义,然后收回了目光。
“店家,还请与我详细说说。”
“开宝六年,除了宋朝以外,中原地区还现存着几大势力吧。”
赵匡胤点了点头回应道。
“是的,目前中原地区还有三大势力,分别是南唐,吴越,以及北汉。”
“按照原本的发展,你会在明年派兵南下,后年拿下南唐。”
赵匡胤微微点头。
他确实打算在近些年动手。
“至于吴越,在你死后的第三年,吴越向宋朝投降,自此,吴越也被宋朝收入囊中。”
“这么说来,只有北汉了。”
一提及北汉,赵匡胤的眼中便闪过了一缕寒芒。
五代十国中,仅有北汉处在大宋的北方。
依靠着北方辽国的支持,北汉频繁南下骚扰大宋。
而他先后在乾德元年,开宝元年,开宝二年三征北汉,但都因为辽国派遣援军的缘故,最终无功而返。
“没错,虽然老赵你三征北汉均未见北汉消灭,但是极大地消耗了北汉的国力。
在你死后第三年,赵光义挟十万大军御驾亲征,最终将北汉拿下。”
“嗯?店家,你是说,老三将北汉拿了下来?这么看起来,貌似老三还不错。”
原本赵匡胤都已经做好了比较坏的打算,但是老三竟然将北汉拿了下来,这令他始料未及。
“事实上,灭亡北汉,算得上赵光义在位期间唯一一场重大的胜利,而且,你如果知道他接下来干的事,你就不会这么说了。”
在张泊说话的功夫,朱高煦突然起身,离开了座位,前往了屋外。
不多时,他又折返了回来。
“二哥,你刚刚干嘛去了?”
朱高燧轻声向着刚刚坐下的朱高煦打听道。
“嘿嘿,我去拿了一个好东西。”
朱高煦说完,示意朱高燧低头看他的袖口。
朱高燧清晰地看到,那是一根甩棍。
“二哥,这……”
“嘿嘿,待会说不定用得上。”
朱高煦说完,望向了正聚精会神听张泊讲述的赵匡胤。
他不相信赵匡胤在听到赵光义的战绩后,还能忍得住。
“接下来干的事……莫不是打完北汉后,老三直接对辽国动手了?”
说完这话,赵匡胤下意识地摇了摇头。
他不相信老三会这么蠢。
“没错,老赵,赵光义在打完北汉后,直接对辽国出手了。”
“什么!”
赵匡胤“噌”的一下站起,言语中全是难以置信。
“没有休整一段时间?”
“并未休整,直接动身。”
得知这个情况后,赵匡胤的呼吸变得粗重,胸口不停地起伏。
自他建立大宋起,便知道辽国是大宋的劲敌。
因此,他早就做好了打算。
将来,要么趁辽国内乱发动战争,就例如当初后周世宗郭荣那般。
要么,就是积蓄起足够的力量,再与辽国一决胜负。
而老三此举,和找死没什么区别。
北汉可不是能够随便拿下的,因为有辽国的援军。
他以往三次都没拿下,足以见其难缠程度。
即使没有亲眼所见老三攻下北汉,但他也能够想象到这场战斗绝不简单。
毫无疑问,拿下北汉后的大宋士兵肯定人困马乏。
这时候应该返回大宋休养生息,以待将来与辽国的战斗。
但是,老三竟然带着疲惫之师去进攻辽国……
“店家,此次北伐辽国可是败了?”
“没错,确实败了,赵光义甚至得到了一个外号,高粱河车神。”
“高粱河车神?”
“当时,赵光义御驾亲征,围住了幽州城,但在辽国援军的夹击之下,宋军在高粱河大败,赵光义身中两箭,只身逃离战场。
而宋军失去指挥,群龙无首,四散溃逃,辽军追杀三十余里,斩首万余级,获兵仗、器甲、符印、粮馈、货币无数。”
坐在赵匡胤身侧的赵光义,此刻的目光落在了赵匡胤紧握拳头上,他甚至能够听到拳头因为握紧而发出的“嘎吱”声。
咽了口唾沫,赵光义将屁股朝着长凳的边缘挪了挪。
“赵光义逃亡途中,因为其腿中箭受伤的缘故,不能骑马,只能换成驴车,而他驾驶驴车速度之快,甚至甩开了辽军骑兵追击。
所以嘛,他也就被冠以‘高粱河车神’之称。”
得知“高粱河车神”称号由来的赵匡胤,双拳紧握,脸色涨红,已然处在爆发的边缘。
他还在不停地克制着自己的怒火。
遭遇大败也就算了,结果竟然还丢下军队独自逃生,致使他大宋兵马再度遭受重创。
老三,你可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