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巳时,果然如同陈婆子所说,芳菲院的下人全部被聚集到了院中的空地前。
任青苗和麦穗站在一起跟在陈婆子后面,她们新进府的小丫头都跟着不同的领事站的端正。
任青苗只大略扫了一眼,整个芳菲院的下人差不多有十五六个。
听同住的其他几个丫鬟说,她们每两个人也有像陈婆子这样的领事带着做事,加上还有两个年纪更大的粗使婆子,抛去大小姐身边的一二等丫鬟,就己经超过十个人。
任青苗心里暗暗咋舌,这大户人家的小姐果然是要前呼后拥。
她们一众人站定没多久,红玉、墨玉和一个面生的婆子就带着一个锦袍小姑娘出来了。
“见过大小姐。”众人一起俯身行礼。
“起吧。”有些稚嫩的声音响起,任青苗眼皮稍抬,终于看清了不远处的小姑娘。
柳叶眉,小琼鼻,鹅蛋脸,一双杏眼正巡视着打量众人,桃红的薄衫不知道是什么材质,在阳光下泛着有质地的光泽,个子娇小但是身姿挺拔。
“以后你们就是芳菲院的人了,要时刻铭记自己的主子是谁,只要被我发现有一心二意的,别怪我不讲情面。”
任青苗知道此刻说话的应该就是大小姐的奶嬷嬷秦嬷嬷。
等秦嬷嬷敲打一番众人,芳菲院就又来人了。
“娘亲,您来了。”
赵时瑾扬起笑脸朝崔氏小跑过去。
“慢点,小心摔了。”崔氏说着也快步迎了上去。
“娘,我一个人住这个大个院子,不习惯。”小姑娘软糯的声音响起,崔氏一颗心都要化了。
“没事,芳菲院离娘的院子很近,瑾儿只要想娘了,就去娘的院子里找娘。”
崔氏拉着女儿的手慢慢走到众人面前。
“你们以后要好好照顾大小姐,做得好了有赏,做的不好,没有好果子吃。”
“是。”众人赶紧应和。
崔氏说完这话,给秦嬷嬷使一个眼色,她就带着女儿往主屋去了。
“为了庆贺大小姐移居之喜,每个人多赏一个月的月钱。”
秦嬷嬷话音刚落,此起彼伏的庆贺声在院子里响起。
“多谢主子赏赐。”
任青苗跟着众人一起贺喜,想着下个月的月钱,心里也跟着高兴起来。
原来主子开心,还是有赏银能领的,任青苗希望这种时候能多些。
“娘,我昨日都没有睡好。”
赵时瑾小脸鼓的圆圆的,身子挨着崔氏不愿意离开。
“可是认床了?不如我让人把你原来睡的那张床搬过来?”崔氏有些心疼的看着女儿眼下的黑青。
“嗯,那还是算了,都己经安置好了,再大费周章搬来搬去,太麻烦了,等过几天女儿应该就习惯了。”
“你这孩子,就是想的多,可是不想让下人再倒腾?”崔氏再了解女儿不过了,热心肠,十分体恤下人。
“有一点点吧。”赵时瑾两根手指放到面前悄咪咪比划。
崔氏被小女儿的这番作态逗得没忍住笑起来。
“等会儿你二哥就要来了。”崔氏看了看天色说道。
“哼,二哥不知道又在忙什么,说好了送我乔迁礼的,到现在都还没到,真是不靠谱。”
赵时瑾说着双手掐腰,一副凶巴巴的模样,俏皮可爱。
“是谁又在说我的坏话啊?”
赵时瑾赶紧捂住嘴巴,眼珠子转了转,蹭到崔氏身后站着,只露出来一个小脑袋。
看到二哥迈进屋门,没忍住说道:“不是瑾儿。”
赵时安和崔氏对视一眼,一起笑出了声。
赵时瑾哼哼两声,重新走上前,站在赵时安面前伸出小手:“二哥,礼物!”
赵时安收住笑,把自己准备好的礼物拿了出来。
“这是什么?”赵时瑾接过来好奇的问道。
“你自己看看。”
“哼,看看就看看。”赵时瑾把盒子放到一旁的桌上,小心的打开来。
“哇,是小兔子样式的璎珞。”赵时瑾惊喜的声音响起。
崔氏诧异的看了小儿子一眼,没想到,这小子这次还真是用了心准备的。
“怎么样,二哥这次靠谱吧,我最近几个月的月钱都贴进去了。”赵时安逗着妹妹笑道。
“我很喜欢,二哥真好。”赵时瑾拿着璎珞在脖子上比划。
“娘,你看,好看吗?”
崔氏认真的看了两眼,对上女儿期待的眼神,肯定的点点头。
“娘也给你准备礼物了。”
崔氏声音落下,窦妈妈就捧着一个锦盒放到了桌上。
“打开看看吧。”崔氏眼神示意女儿。
等看到锦盒中一个拳头大的夜明珠,赵时瑾觉得自己此刻就是最幸福的小姑娘。
“以后晚上睡不着的时候,就拿出来把玩把玩。”崔氏摸着女儿的小发包柔声说道。
“好。”
赵时安在一旁看着母亲满脸柔和的笑,顿时觉得自己就是外面捡来的。
“娘,你也太偏心了吧,我当初搬去前院的时候,也不见你送我什么礼物。”
赵时瑾诧异的看了看二哥又看向娘亲。
“不用管你二哥,你二哥小时候调皮的很,我恨不得他早点搬去前院,我好省心些,哪里像我们瑾儿,听话乖巧,是娘的小棉袄。”
赵时瑾被娘亲的话说服,有些嫌弃的看了看二哥,一副你小时候怎么如此不懂的体恤娘亲的模样。
“我,我......”赵时安张嘴想解释两句,却又无法辩驳,他小时候是顽皮了些。
旁边伺候的窦妈妈和秦嬷嬷都没忍住低头抿嘴笑起来。
赵时安小时候就是个小皮猴子,七岁要搬到前院的时候,崔氏恨不得在院里放炮竹庆贺一番。
如今赵时安己经搬到前院三年多了,性子倒是收敛了些,但是和大少爷赵时川比起来,依旧是跳脱非常,光是学业上的事情,就让崔氏头痛的厉害。
赵时川年方十五岁,己经考中了秀才,现今暂居京中赵大伯家念书。
赵时安比哥哥小五岁,却不喜念书,家中的夫子都被气走了几个,崔氏每次看到小儿子都觉得脑门的青筋在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