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万花台下,文士云集。
“封笔文会”,乃当朝太傅所倡,历来为京中文士最盛之集。凡参与者皆须于席前赋诗论政,以才名博识争鸣天下。往年多为文辞风雅之论,唯独今年,风云突变,杀机暗藏。
林竹风一身素衣立于台下,眸色沉稳如水。沈清婉立于台上,手中一卷薄笺,于千人瞩目之中展开。
“今日文会,本应谈诗论赋,但自昨夜起,陛下旨命查案,三司联动,许开旧卷。如此非常之世,便当非常之文。”
她语声清润,却掷地有声,响彻长阶。
“臣女沈清婉,愿以此篇,揭开十年前羽林冤案!”
全场哗然。
沈清婉摊开手中薄笺,落笔如飞,朱砂开篇:
“羽林左镇,三镇覆灭,七百忠魂无主;东厂密令,三司合污,国纲黯黯失守。今有密帛为证,敢请天下士子共鉴!”
她高高举起那卷密帛,纸上字迹犹新,乃林庭山手书密令副本,其后所署者,为东厂、刑部、内侍省三家押印,铁证如山!
文士席间,一时沸腾。
太傅眼神陡变,沉声喝道:“此等密卷,何得随意示人?”
沈清婉毫不退避,回声如锋:“若不示人,何以正天下?若不揭恶,何来忠魂安宁!”
林竹风随即上台,手中又呈一封血书,竟是当年肃风卫指挥使亲笔遗言:
“林庭山将死之际,命我以死守卷,曰:‘愿来者为证,宁负身家性命,不污忠良之志’。”
太傅踉跄退后一步,楚王面色沉如水,掌中玉扇微微合拢。
他轻声一笑,起身走至台前。
“沈二姑娘,林将军——你们今日所揭,若为真,实惊天动地。但如此密事,空口白言便欲动摇社稷,未免狂妄。”
林竹风回道:“若只言片语,诚为妄谈;但我手中,尚有数封密状,皆藏于肃风旧卷,与密帛相互印证。”
沈清婉望向他,眼神交汇,那一瞬的默契,无需多言。
楚王沉默片刻,忽而长笑:“既如此,那本王也奉陪到底。”
他身后一名侍从疾步送上一卷文书,楚王高举示众:“此乃东厂旧帐,经年未动。若其中有误,本王愿负一切!”
沈清灵亦于此时缓步上前,携来一位老者——正是东厂旧吏,今己隐居十年。
“此人乃密帛记述之证人,今自愿当众作证——当年羽林三镇覆灭,确有密诏之祸。”
老者声音虽颤,然句句有据,全场再无可驳之言。
林竹风站于高台,朗声而呼:
“昔日奸人挟权,污我忠臣英烈,今日青天再开,当还世人一个清明之局!”
文士中忽有人起身高呼:“肃羽林冤!正朝堂风!”
随之群情激奋,数十位文士齐声而起,誓愿联名请命,上奏朝廷,彻查羽林旧案!
楚王面色骤寒,眼中杀意一闪即逝。
他沉声道:“林竹风,你虽能鼓动群情,却不知今日这场局,早己是你的丧钟。”
言罢,忽有箭影破风而至,首取林竹风心口!
沈清婉惊呼:“小心!”
林竹风转身堪堪避过,衣角破裂,鲜血溅地!
“刺客!有刺客!”人群大乱。
沈清灵拔剑挡于林竹风前,眼神冰冷:“楚王,你这是在朝堂杀人?”
楚王却不急不怒,负手冷笑:“你有笔,我有剑,文会变法,不如武试争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