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荒年代的满级农女

第25章 京城种地记

加入书架
书名:
饥荒年代的满级农女
作者:
小米周2
本章字数:
3618
更新时间:
2025-07-02

农业部的批文下来那天,我和周景明正在招待所后院偷偷种紫薯。铁锹刚挥到一半,郑局长就带着文件冲了进来:"批了!十五亩试验田!就在海淀!"

我手里的铁锹"咣当"掉在地上。周景明推了推眼镜:"是...是哪个海淀?"

"还有哪个海淀?"郑局长笑得像个偷到油的老鼠,"中关村!挨着农科院!"

......

中关村的试验田比纺织厂的仓库还热闹。我们刚把麻袋卸下车,就被十几个穿白大褂的研究员围住了。为首的老头胡子花白,手里还拿着个放大镜:"这就是那抗旱麦种?"

"是..."我话音未落,老头突然抓起一把麦粒塞进嘴里。

"哎!不能吃!"周景明急得首跳脚。

"呸!"老头吐出一口麦壳,"比五七年的品种强点。"说完背着手走了,留下我和周景明大眼瞪小眼。

郑局长小声解释:"别介意,钱老是咱们国家作物育种的第一把交椅,脾气怪了点。"

安顿下来后,我们才发现所谓的"试验田"其实是片荒地,杂草长得比人还高。周景明蹲在地头画规划图时,我偷偷溜进空间挖了几株紫薯苗。

刚退出空间,背后就传来一声冷哼:"哼,小丫头片子还藏私货?"

钱老不知什么时候站在我身后,眼睛首勾勾盯着我手里的薯苗。我急中生智:"这是...这是从陕西带来的新品种!"

老头一把抢过薯苗,对着阳光仔细端详:"茎秆粗壮,叶脉发紫...有意思。"他突然扯开嗓子喊,"小张!拿我的特供肥料来!"

当天下午,试验田里出现了奇景: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和两个年轻人一起挥汗如雨地翻地,旁边还站着个勤务兵,专门负责给钱老擦汗。

"往左点!""深挖!""你那是锄地还是挠痒痒?"老头的呵斥声惊飞了树上的麻雀。周景明眼镜片上全是泥点,我的胳膊酸得抬不起来,但谁也不敢偷懒——钱老虽然八十多了,挥起锄头比我们俩加起来还利索。

......

夜幕降临,我们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招待所。刚推开房门,我就愣住了——桌上摆着两碗热气腾腾的打卤面,旁边还有盘罕见的炒鸡蛋!

"吃吧。"钱老的声音从角落里传来,老头正就着台灯看周景明父亲的遗稿,"你爹要是能看到今天..."

他没说完,但周景明的眼镜片又起雾了。

第二天一早,我们被震耳欲聋的"东方红"吵醒。推开窗一看,试验田边停着三台拖拉机,十几个解放军战士正在卸农具。

"这是..."

"组织上派的支援。"郑局长不知从哪冒出来,"钱老连夜打的报告。"

更让人惊讶的是,试验田旁边搭起了个简易工棚,里面堆满了各种仪器设备。钱老正指挥人安装一台奇怪的机器:"这是苏联产的恒温培养箱,老子用三斤龙井换的!"

周景明像见到糖果的孩子,扑上去又摸又看。我则被一群女研究员拉到了旁边:"苏同志,听说你们在纺织厂搞过立体种植?"

中午吃饭时,试验田己经大变样。十五亩地被划分成整齐的方块,插着"抗旱小麦""紫薯杂交""水稻改良"等标牌。钱老蹲在地头,正往本子上记录什么。

我凑近一看,是本发黄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五七年作物育种记录》。其中一页被折了角,上面是年轻的周教授俊秀的字迹:"景明周岁,试验田初见成效。若此路可行,或可解天下饥馑。"

阳光透过老槐树的枝叶,在纸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远处,周景明正和战士们一起安装灌溉设备,白衬衫被汗水浸透,贴在瘦削的脊背上。

钱老突然开口:"丫头,知道为啥选这块地吗?"

我摇摇头。

老头指着远处一栋灰楼:"五七年,小周就是在那间实验室,育出了第一代抗旱麦种。"他叹了口气,"第二天就被打成右派了。"

傍晚时分,我们种下了第一批种子。钱老亲自提着水桶浇水,每一株都像对待珍宝。当最后一粒麦种入土时,远处突然传来熟悉的"突突"声——

老赵头开着那台改装过的拖拉机,拉着满满一车农具出现在田埂上!车斗里还坐着刘彩凤和卖书老头,俩人灰头土脸的,活像刚从煤堆里爬出来。

"惊喜不?"刘彩凤跳下车就给了我个熊抱,"厂里派我们来学习!"

原来郑局长特意从纺织厂调来了我们的"原班人马"。老赵头拍着拖拉机:"这宝贝可是咱村凑了三百个鸡蛋换的!"

夜幕降临,试验田边支起了临时帐篷。我们围着篝火啃馒头时,钱老突然掏出一瓶茅台:"来!敬科学!"

星光下,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满脸皱纹的农民、戴眼镜的书呆子、还有我这个半吊子技术员,共同举起了搪瓷缸。

"敬科学!"

周景明悄悄握住我的手,掌心温暖而坚定。远处,中关村的灯火次第亮起,像无数颗希望的种子,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