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光阴,在铁与血、火与犁的交织中飞逝。
新政的风暴席卷了帝国的每一个角落。抵抗的浊浪在变法铁军、新政骨干、厂卫獠牙的三重绞杀下,逐渐被碾碎、平息。无数抗拒者、贪蠹者的鲜血染红了刑场和辽东的黑土,他们的家产充实了国库,他们的土地被重新分配。摊丁入亩,让无地少地的贫民喘过气来;火耗归公和一元银币的流通,斩断了地方胥吏盘剥的魔爪,稳定了金融;士绅一体纳粮,虽然遭遇了最激烈的抵抗,但在皇帝毫不妥协的铁腕和厂卫无孔不入的罪证下,终究冲垮了特权的高墙。
辽东,二十万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融合了最新科技(燧发枪、新式火炮)的新军,在李定国接替熊廷弼成为统帅后,己不再是单纯的防御力量,其兵锋之锐利,让残存的建虏势力(皇太极死后,内部纷争不断)闻风丧胆,帝国北疆稳如磐石。
而最令人瞩目的,是那支由唐王朱聿键呕心沥血、信王朱由检鼎力支持、勋贵新军骨干一手训练出来的“朱家军”!这支由宗室子弟和部分藩王卫队整编而成的十万大军,经过十年严酷的拉练和实战磨砺(参与弹压宗藩反抗、清剿地方匪患),早己褪尽了纨绔习气,成为了一支军纪严明、战力彪悍、对皇帝和“新大明”充满忠诚的钢铁雄师!他们分散驻扎在几处要害之地,既是震慑宗藩残余势力的利剑,更是皇帝手中一支象征朱明皇室自我革新、浴火重生的标杆力量!
十年改革,十年砺剑。朱明的旗帜,在刮骨疗毒后的阵痛与新生中,于帝国的上空,猎猎招展,漫卷出前所未有的、铁血与新生的光芒。帝国的巨轮,在经历了最剧烈的颠簸后,终于开始驶向一个未知却充满力量的新航程。而掌舵的年轻皇帝朱由校,站在承天门的城楼上,眺望着这片被他用铁血与意志重塑的江山,目光深邃,仿佛己看到了更远的未来。
到天启二十二年,变法中,土地重新量定:
1.贫农有了自己的土地,那片曾经荒芜的希望之田开始焕发生机。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粗糙的双手悉心耕耘。每一滴汗水都洒在肥沃的土地里,每一次弯腰都是对新生活的期盼。
随着土地上的作物茁壮成长,村庄里的氛围也悄然改变。孩子们不再为饥饿而哭闹,妇女们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老人们坐在村口谈论着未来的好日子。
2.士兵足额军饷的变化更是如同强心剂,注入到军队的每一个细胞。曾经为了生计发愁的士兵们,如今能安心训练、奋勇作战。他们的眼神中多了坚定和自豪,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付出有了实实在在的回报。
在边疆,新军们凭借着充足的军饷购置更好的装备,提升自己的武艺。他们不再为家人的温饱担忧,一心只想保家卫国。
勋贵勋贵们在这十年间也经历了巨大的转变。起初,他们对新政充满抵触,认为这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渐渐发现,新政并非要将他们赶尽杀绝。一些有远见的勋贵主动顺应潮流,参与到新政的建设中来。他们利用自己的资源和人脉,为新军提供物资支持,在地方上推广新的农耕技术。而那些依旧冥顽不灵的勋贵,则在厂卫的监督下,不得不收敛自己的恶行。在朝堂上,勋贵与寒门官员的矛盾也在逐渐缓和。大家都意识到,只有携手合作,才能让这个新生的帝国更加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