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价稳定后,百姓们拍手称快,可那些被断了财路的盐商却怀恨在心。为首的盐商王大户,暗中联络了几个同行,打算给苏家找点麻烦。
这日,苏文渊正在衙门处理公务,忽然有人来报:“大人,不好了!城西的粮仓被人放了火,还说是苏大人为了报复盐商,故意纵的火!”
苏文渊心头一沉,知道这是盐商的报复。他立刻带人赶往粮仓,只见火光冲天,周围围满了百姓,议论纷纷。
“听说了吗?苏大人和盐商结了仇,这火怕是他放的!”
“不可能吧?苏大人不是那样的人……”
王大户混在人群里,煽风点火:“依我看,就是苏大人容不下我们这些商人,故意烧了粮仓,想让大家没粮吃,再趁机抬高粮价!”
这话一出,不少不明真相的百姓都露出了怀疑的神色。
苏文渊强压怒火,一边指挥救火,一边让人去请县令和乡绅,当众查问:“谁看见了是本官放的火?可有证据?”
王大户跳出来:“证据?粮仓看守说,昨晚看到几个像衙门差役的人在附近转悠!不是你们是谁?”
就在这时,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王老爷说的看守,是不是那个左眼有颗痣的李大叔?”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苏星挤到前面,手里拿着一个烧焦的布片。
王大户一愣:“是又怎样?”
“我刚才在火场捡到了这个。”苏星举起布片,上面绣着一个小小的“王”字,“这是盐商行会的标记吧?我爹说,只有王大户的店里,伙计才会在衣角绣这个字。”
她顿了顿,看向那个被指认的看守:“李大叔,你说昨晚看到差役,可我哥昨晚一首在军营,带的兵都能作证;我爹在衙门批阅公文到深夜,师爷也能作证。倒是你,昨晚收了王大户的银子,被我家佃户看见了,是不是?”
原来,苏星一早听说粮仓着火,就觉得事有蹊跷,特意让人去查了王大户的行踪,还找到了看到看守收银子的佃户。
看守脸色煞白,支支吾吾说不出话。王大户见状,厉声道:“你个小丫头片子,休要胡说!谁看见了我给银子?”
“我看见了。”一个佃户站了出来,手里拿着一块碎银,“昨晚我起夜,正好看到王老爷的管家给了李大叔这个,还说‘事成之后,另有重谢’。”
人证物证俱在,百姓们瞬间明白了,纷纷指责王大户:“原来是你放的火,还想栽赃给苏大人!”“太不是东西了!”
王大户脸色铁青,还想狡辩,却被萧景琰派来的人按住了——原来苏星早让人去给还没走远的萧景琰报了信。
“王大户,你故意纵火,诬陷朝廷命官,罪加一等!”钦差随从冷声道,“带回衙门,严加审问!”
看着王大户被押走,百姓们这才散去,纷纷向苏文渊道歉:“苏大人,是我们糊涂,错信了坏人!”
苏文渊摆摆手,看着苏星,眼里满是后怕和欣慰:“若不是阿星,爹爹这次怕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苏星笑着说:“爹爹放心,邪不压正。他们想害我们,总会留下痕迹的。”
回到家,柳氏听说了这事,吓得腿都软了:“这些盐商也太狠了,竟然敢放火!”
“娘,没事了。”苏星扶着她坐下,“以后咱们多留个心眼,他们再想使坏,也没那么容易。”
苏瑾也怒了:“这群人太可恶,我去盯着他们,看谁敢再动歪心思!”
苏清沅和温公子也赶来了,带来了书局新印的《辨伪存真录》,里面讲的都是如何识破谣言、辨别是非的法子,第一页就印着这次“粮仓失火案”的经过,提醒百姓不要被坏人利用。
“这本书能让大家看清真相,也能帮爹爹正名。”苏清沅说。
苏文渊看着孩子们的安排,心里暖暖的。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个家早己拧成一股绳,无论遇到什么风浪,都能稳稳地扛过去。
夜里,苏星坐在灯下,翻看萧景琰送的《算学启蒙》,忽然想起白天王大户被押走时怨毒的眼神。她知道,这只是盐商的第一步,往后的麻烦或许还会有。
但她不怕。因为她有家人的支持,有百姓的信任,还有那些来自现代的智慧——无论是防火的知识,还是辨伪的逻辑,都能成为她的武器。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书页上,仿佛镀上了一层银辉。苏星合上书,心里一片清明。只要守住本心,行得正坐得端,再狡猾的敌人,也斗不过人心向背。而属于苏家的安宁,终将在一次次化解危机中,越发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