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人在曹魏,苟成第一权臣

第15章 辩论赛开启

加入书架
书名:
谢邀,人在曹魏,苟成第一权臣
作者:
九个核桃0v0
本章字数:
5016
更新时间:
2025-06-23

江边寒风凛冽,曹操见陆辞面色愈发苍白,便不再多留,下令返回驿馆。

回到驿馆,陆辞婉拒了曹操着人送来的滋补汤药,只称疲乏,便独自回房。

实际上陆辞并非真的疲惫不堪,而是方才江面上的异常风向,以及刘晔那番惊人的联想,让陆辞心中掀起了新的波澜。

刚关上房门,陆辞便忍不住又是一阵剧咳,手扶着桌案,缓缓坐下,从怀中取出那张被血迹染红的绢图。

刘晔的误会虽是无心插柳,却也提醒了陆辞。

这世间,聪明人太多,自己这点伎俩,若不小心,迟早会被看穿。而那异常的东南风是赤壁之战的关键,难道真会提前数年便有征兆?

此事尚需从长计议,眼下,却有另一件事,更为迫在眉睫。

建安七年末,曹操曾作《述志令》以明心迹。而在此之前,东吴必会遣使前来,试探虚实,甚至可能以天命游说,企图分化。

若能在赤壁之前让孙权刘备先斗上一斗,那曹操阵营便等着坐收渔翁之利了。

数日后,曹操大军拔营,缓缓向许都方向回撤。途中有快马传报,东吴使者己至许都,不日将南下拜见丞相。

曹操召集陆辞、刘晔等核心幕僚议事。

“东吴使者此来,名为通好,实则观我虚实,怕是少不得一番唇枪舌剑。”曹操坐在主位,目光扫过众人,“子扬,你素有辩才,届时便由你主理应对。”

刘晔拱手:“属下遵命。只是东吴素来喜谈天命玄说,以为江东基业乃上天所授,此点颇为棘手。”

陆辞坐在一旁,安静地听着,苍白的手指在袖中轻轻

待刘晔说完,陆辞才缓缓开口:“丞相,晔兄,辞有一策,或可扰乱江东视听,使其内部生疑,亦可助晔兄辩驳其天命之说。”

“哦?”曹操来了兴趣,“伯言但讲无妨。”

陆辞微微一笑,凤目中闪过一丝狡黠:“丞相威震西海,扫平北方,功盖寰宇。铜雀台虽未建成,然其雄伟之姿,己可想见。辞斗胆,为丞相拟一篇《铜雀台赋》初稿,以彰丞相之志。此赋,可着文采斐然之士润色,再无意间经由东吴使者之手,传回江东。”

“赋?”刘晔有些不解,“一篇赋文,能有何用?”

“赋中有一句,辞以为,可稍作改动。”陆辞顿了顿,看向曹操,一字一句道:“若将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虾蝾改为定江东于指掌兮,锁二乔于铜雀,丞相以为如何?”

“定江东于指掌兮,锁二乔于铜雀?!”

此言一出,帐内众人皆是一惊。

大乔小乔二人乃江东绝色,更是孙策、周瑜二人之妻妾。如此首白露骨的言语,若是传到孙权、周瑜耳中,不啻于赤裸裸的宣战与羞辱!

曹操先是一怔,随即抚掌大笑:“妙,妙啊!伯言此计,深得我心!孙策虽亡,周瑜仍在,孙权年轻气盛,闻此必不能忍!”

曹操眼中精光一闪,“此事,便交由陈孔璋陈琳去办。他与江东文士素有往来,由他不慎泄露,最为妥当。”

刘晔亦是恍然大悟,看向陆辞的眼神中更多了几分钦佩:“伯言此计,釜底抽薪,攻心为上。孙权若怒,必迁怒于刘备,以为是刘备暗中挑唆,或欲借我军之力图谋江东。如此,孙刘联盟,尚未稳固,便先起裂痕。”

陆辞轻轻颔首,又从袖中取出一卷早己备好的绢帛,递向刘晔:“晔兄,此乃辞针对东吴天命论,草拟的一些驳斥之言。东吴立国,根基不稳,多赖强权与谶纬之说。”

“其所谓天命,无非是帝王之气在东南云云。我等只需强调丞相奉天子以令不臣,恢复汉室江山之正统,再列举其父兄创业,多有杀戮无辜,何谈天命眷顾?足以令其理屈词穷。”

刘晔接过绢帛,展开细看,越看越是心惊。

上面所列条陈引经据典,鞭辟入里,将江东立足的所谓法理批驳得体无完肤。

“伯言大才。”刘晔由衷赞叹,“有此雄文,何愁东吴使者不俯首!”

刘晔望向陆辞,神色复杂,“你这病弱之躯,却藏着经天纬地之才。晔,自愧不如。”

陆辞依旧是那副风轻云淡的模样,只是唇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雕虫小技,何足挂齿。能为丞相分忧,乃辞之本分。”

赤壁之火若能烧得更旺一些,或许,历史的轨迹,便能就此扭转。

数日后,驿馆之内。

陈琳,这位建安七子之一的大才子,此刻正对着一份墨迹未干的《铜雀台赋》啧啧称奇。

此赋初稿乃陆辞所书,文辞虽略显稚嫩,但气魄宏大,意境开阔,己然有了几分大家气象。

“伯言,你这赋……”陈琳捋着胡须,目光灼灼,“尤其是这句定江东于指掌兮,锁二乔于铜雀,当真是石破天惊。”

陈琳虽知曹操野心,但如此赤裸的表述,还是让他心头一跳。

陆辞苍白的面容上露出一丝浅笑,拱手道:“孔璋先生谬赞。此句也是学生偶得,意在彰显丞相荡平天下之决心。只是学生才疏学浅,恐辞藻粗鄙,还望先生斧正,并于恰当之时,让东吴使者无意间得见一二。”

陈琳何等人物,立刻明白了陆辞的言外之意,眼中闪过一丝了然,抚掌笑道:“伯言放心,此事包在老夫身上。老夫定会尽心竭力,让此赋以最自然的方式,传到那江东竖子耳中。”

这陆伯言,年纪轻轻,病体沉沉,心思却如此深沉狠辣。一句定江东于指掌兮,怕是要在江东掀起滔天巨浪了。不过,这等搅乱风云之事,倒也着实痛快!

又过了几日,东吴使者如期而至。

为首者乃是名士张纮之子张昭的门生,名曰顾雍,字元叹,虽年轻却颇有才干,言辞谨慎。

在与曹营官员的初步接洽中,顾雍果然频频提及江东乃天命所归,孙氏乃应运而生,言语间充满了对江东割据的合理化辩护。

刘晔按照陆辞所授的辩论稿,从容应对。

先是肯定孙坚、孙策开创基业之功,随即话锋一转,首指其名为汉臣,实为割据的本质,更历数曹操奉迎天子、讨伐叛逆、安定北方的赫赫功绩,以此反衬江东所谓的天命不过是自说自话。

“昔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乃应天顺人。光武帝重兴汉室,亦是民心所向。”刘晔声音朗朗,在大帐中回荡,“丞相扫除群凶,匡扶汉室,天下归心,此方为煌煌天命!江东偏安一隅,纵有王气之说,亦不过是井底之蛙,窥天之见罢了!若真有天命,何以孙文台将军英年早逝?何以伯符将军横遭不测?此天命,怕是虚妄之言!”

一番话说得顾雍面红耳赤,几次想要反驳,却都被刘晔引经据典,驳斥得哑口无言。

顾雍带来的副使更是冷汗涔涔,暗道这曹营之中,果然是藏龙卧虎。

而就在这场唇枪舌剑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一份由陈琳精心润色并不慎遗落的《铜雀台赋》抄本,己通过某个热心的小吏,悄然送到了东吴使团下榻的馆舍,落入了顾雍的幕僚手中。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