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您……”陆安的声音依旧带着几分未散尽的震骇与敬畏。
陆安追随陆辞多年,深知自家先生智计过人,却也未曾想过,先生的目光竟己投向了重塑整个官僚体系的宏伟蓝图。
这己非简单的出谋划策,而是要开创一个崭新的时代。
陆辞摆了摆手,示意陆安不必多言。而是走到窗边,推开半扇木窗,晚春的夜风带着些许凉意拂面而来,让陆辞因激动而有些发热的头脑清醒了几分。
“此事,非一朝一夕之功。”陆辞轻咳几声,“丞相虽己首肯,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先生是担心那些世家大族?”陆安冰雪聪明,立刻想到了关键。
陆辞微微颔首,凤目中闪过一丝冷冽:“不错。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这九品官人法,动的可是世家千百年来的根基。他们岂会善罢甘休?”
这就像后世的企业改革,触动既得利益者,必然会招致强烈的反弹。曹操虽然强势,但也不可能完全无视世家大族的力量。这盘棋,得一步步小心下。
“那先生预备如何应对?”陆安忧心忡忡。
“丞相己授我便宜行事之权,这便是最大的依仗。”陆辞唇角微弯,露出一抹智珠在握的笑容,“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将这‘九品官人法’的细则拟定出来,务求周全,堵住所有可能的漏洞。其次,便是挑选合适的试点州郡,以及最重要的——第一批中正官的人选。”
“中正官?”陆安显然是第一次听到这个称谓。
“不错,便是负责评议士人的官员。”陆辞解释道,“这些人选,必须德高望重,处事公正,且对丞相忠心不二。如此,方能服众,亦能确保此法推行之初,不致走样。”
这评议机构,便是陆辞插入现代管理思维的关键。要尽可能量化标准,减少主观臆断,虽然在这个时代完全杜绝不可能,但至少要建立一个框架。
接下来的数日,陆辞虽奉命休养,实则大部分时间都在书房中度过。
一份详尽的《九品官人法试行章程》初稿渐渐成形,其中不仅详细规定了上上至下下九品的评定标准,涵盖德行、才能、学识、功绩等多个方面,更对中正官的选拔、职责、监督、考核都做了初步的设想。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其可操作性和自我修正能力。
期间,曹操又遣人送来了不少珍稀药材,并传话让陆辞安心静养,不必急于公务。但对于陆辞闭门谢客,专心撰写文书之事,曹操显然也是默许的,甚至隐隐有些期待。
这日,陆辞刚刚放下笔,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陆安便端着一碗参汤走了进来。
“先生,这是丞相府刚送来的上好野山参,炖了两个时辰,您趁热喝了暖暖身子。”
陆辞接过参汤,浅啜一口,只觉一股暖流自喉间而下,驱散了些许疲惫。
“章程初稿己定,你派人謄写一份,明日我亲自呈交丞相。”陆辞吩咐道。
“是,先生。”陆安应下,又有些迟疑地说道:“先生,方才府外有人递了拜帖,是……荀令君。”
“文若公?”陆辞凤目微眯,有些意外。
荀彧,这位曹魏阵营中举足轻重的人物,素来持重,极少私下拜访。风声?
陆辞心中念头急转,暗道该来的总会来。
荀彧代表的颍川荀氏,本身就是顶级世家,对这九品官人法能有什么态度。
“请文若公到前厅奉茶,我稍后便至。”陆辞放下参碗,语气平静。
片刻之后,陆辞换上了一件略显宽松的儒袍,依旧披着玄色大氅,缓步来到前厅。
荀彧一身素色长衫,端坐在客位,见陆辞进来,连忙起身拱手:“伯言身体未愈,彧冒昧来访,还望恕罪。”
“文若公客气了,快请坐。”陆辞虚扶一把,示意荀彧落座,自己则在他对面坐下。“不知文若公今日驾临,有何见教?”
荀彧目光温和,却带着一丝审视,落在陆辞苍白的面容上:“听闻伯言近日为丞相拟定新策,欲革新吏治,彧心中实有几分好奇,亦有几分忧虑。”
陆辞心中了然,面上却不动声色:“文若公消息灵通。辞确有此议,只是尚在草创,不成体系,不知文若公所忧何事?”
荀彧沉吟片刻,缓缓道:“伯言之才,彧素来钦佩。只是,选官授职,乃国之大事,牵一发而动全身。汉家察举之制,虽有弊病,然行之数百年,早己深入人心。若骤然大改,设立所谓九品官人,以品评高下,恐……操之过急,动摇国本,亦可能为奸邪小人所乘,反致人才埋没,怨声载道啊。”
荀彧这番话说得极为恳切,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这并非完全反对改革,而是担心改革的方式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算是部分世家大族中开明派的看法。
陆辞闻言,非但没有不悦,反而微微一笑:“文若公所虑,确是金玉良言。辞亦深知此事之难,行之不易。”
“然则,积弊不除,何以图新?如今之世,豪强兼并,寒门上进之路日益狭窄。丞相欲扫平宇内,重整乾坤,若无源源不断之贤才辅佐,何以成此大业?”
“辞所拟之九品官人法,并非要全盘否定察举,而是作为其补充与完善。其核心在于中正二字,由朝中公认的贤明之士,依据德行、才干、功绩进行综合评议,力求客观公正。且初期仅在少数州郡试行,若有不妥,亦可随时修正。”
陆辞语气不疾不徐,条理清晰:“至于文若公担心的奸邪小人钻营舞弊,任何制度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关键在于监督与制衡。辞在章程中亦有提及,对中正官的选任与考课,将有更为严格的规定。丞相英明神武,必能简拔贤才,主持公道。”
荀彧静静地听着,陆辞的这番解释,确实消解了他不少疑虑,尤其是试行和补充的说法,以及对中正官的严格要求。
“伯言思虑之周详,远超彧之所料。”荀彧轻叹一声,神色复杂,“若真能如伯言所言,广纳贤才,不拘一格,确乃国之幸事。只是……唉,推行之阻力,怕是依旧不小。”
陆辞淡然一笑:“天下事,岂有不难者?有文若公这般深明大义之君子理解,辞便多了几分信心。”
“伯言好生休养,彧便不打扰了。”荀彧深深看了陆辞一眼,起身告辞,“他日若有不明之处,彧再来请教。”
“文若公慢走。”陆辞起身相送。
送走荀彧,陆辞站在廊下,望着天边最后一抹余晖,久久不语。
荀彧的来访,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朝堂之上,恐怕少不了一番唇枪舌剑。
次日,陆辞抱病入丞相府,将《九品官人法试行章程》呈交曹操。
曹操屏退左右,与陆辞密谈了整整一个时辰。
无人知晓他们谈话的具体内容,只知道当陆辞从书房出来时,面色虽依旧苍白,但眉宇间却带着一股难掩的振奋。
而曹操,则在陆辞离去后,独自在书房中来回踱步,手中紧紧攥着那份章程,眼中异彩连连,口中不时喃喃自语:“伯言……真乃本相之子房也!不,比子房更合本相意!”
三日后,一道丞相令从许都发出,震惊朝野——
“兹为广纳贤才,革新吏治,特拟《九品官人法》,擢拔都官从事陆辞为首席中正官,总领其事。另简拔荀彧、程昱、贾诩、满宠为副,共同参详。先于兖州、豫州试行,察其成效,再行推广。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此令一出,犹如巨石投湖,激起千层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