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爷爷是道士皇帝

第842章 朝鲜东南倭患 6

加入书架
书名:
我爷爷是道士皇帝
作者:
光头李三
本章字数:
4958
更新时间:
2025-07-08

朱翊钧端坐于龙椅之上,年轻的脸上再无之前的淡笑,也非单纯的肃穆,而是一种深沉如渊的静思。

他修长的手指在紫檀木龙首扶手上无意识地轻轻敲击,那“笃…笃…笃…”的声响,在落针可闻的大殿里,清晰地叩击在每一位重臣的心弦上。

时间仿佛被拉长了许久。

终于,那敲击声停了下来。

朱翊钧抬起头来,目光缓缓扫过阶下肃立的文武重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众卿,都说说吧。”

在朱翊钧敲扶手的时候,是给了自己思考时间,同样也是给了下面官员一些思考的时间。

在朱翊钧话音刚落,戚继光便己经出列:”

“陛下!倭患!无论何时何地,都当剿!不剿,不足以平民愤,安民心,护我华夏海疆藩篱……”

他斩钉截铁,先定下了基调,也表达了自己的主张。

“朝鲜,乃我大明第一藩属,世守臣节。其国受难,我天朝确有庇护之责。”

“然,其国财税赋役,我大明分文未取。若依朝鲜国主李昖所请,发天兵数万渡海远征……“

“其耗费几何?”

“粮秣自何出?”

“兵员自何征?”

“战船自何造?”

“此非疥癣之疾,实乃移山填海之役!长此以往,我大明国力,恐为其所累,元气大伤!”

“臣以为,与其劳师远征,不如助其自强,可遣一卫精锐,约两三千之数,渡海入朝,然此卫之责,非为代其冲锋陷阵,而是为朝鲜军马之骨架”

“此卫核心,当为精于水陆战法之将校,精于火器、舟师之教习。其本部亲兵,只为护卫主将安全,确保号令畅通……”

“核心之要,在于训练朝鲜之兵!以我大明操典,练其士卒、以我大明战法,整其行伍,以我大明军纪,束其散漫!使其知进退,懂攻守,能成阵……”

“倭寇凶顽,朝鲜之兵若能得我大明操练,辅以地利人和,当可一战……”

“其国之兵,其国之民,守其国之土,理所应当!王师之粮,乃我大明百姓血汗所供,岂能轻易用于替他人流血搏命?”

“简言之,我大明可出将领、教头、少许精兵,助其练兵,使其能自保。至于战场搏杀,当由其本国练成之兵担当,指挥之权,当握于我大明主将之手,如此方可号令如一,调度有方,而非让我大明儿郎去为他人做先锋、填沟壑……”

戚继光说完,退回班列,殿内一片寂静,他的“练兵不代打,指挥权在我”的策略,首指要害,务实而清晰……正中朱翊钧心怀。

管,肯定是要管的。

但一定要缓管,有节奏的管理,不能一上来,就把自己的精兵填进去。

朱翊钧点了点头:“靖国公此言有理。”

紧接着,李成梁也迈步出列。

他是最先知道消息的,所以他准备的时间最长。

“陛下,靖国公之言,老臣深以为然,前些时日在天津驿馆,臣与李昖及其重臣柳成龙等有过深谈。彼等除痛陈倭寇肆虐外,更透露一桩极要紧之事!”

“据朝鲜探子密报,倭国内部,有一枭雄名唤羽柴秀吉者,其势己成,鲸吞蚕食,己近扫平群雄!倭国一统,指日可待!”

“羽柴秀吉?!”

这个名字第一次在明朝最高决策殿堂被郑重提及。

“李昖等人忧心忡忡,言道,此獠野心勃勃,绝非满足于倭岛弹丸之地!其曾公然对其家臣放言,一旦统一倭国,便要挥师西进,先取朝鲜为跳板,继而图谋我大明辽东,甚至窥伺神州!”

这个消息如同在平静的水面投入巨石,激起了更大的波澜。

如果说之前的倭寇袭扰是“疥癣之疾”,那么一个统一、好战且将矛头首指大明的倭国,就是真正的心腹大患了……

听着李成梁的这话,文官们并没有当回事,只是觉得这是朝鲜放出来的假消息罢了。

而坐在龙椅上的朱翊钧,却清楚,事情的发展与李成梁所说的是一样的。

“故此,靖国公练兵助其自保之策,不仅为解当下倭寇之患,更是为应对未来之大变局,必须尽快使朝鲜拥有一支堪战之军,成为我辽东屏障……”

“朝鲜兵备志,共有马步兵十万余众,战船百艘,水师数万,若是让这些军马有一战之力,对我大明朝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

“然,仅仅练兵助守,似仍显被动。臣斗胆建言,我大明当双管齐下!其一,如静国公所言,速遣精干将领及教习入朝练兵,掌控其军。其二当密切关注倭国动态!我宁波、登莱(山东)水师,当加强巡弋,广布耳目,探听倭国虚实。”

“更重要的是,倭国内部,岂是铁板一块?羽柴秀吉虽势大,必仍有反对者、失意者,我大明可暗中遴选其中一股或数股势力,许以重利,暗中支持其军械、粮草!令其牵制羽柴秀吉,延缓其统一进程,使其后院起火,无暇西顾!”

“若其真能一统,兵锋首指朝鲜,届时,我大明在倭国内部扶持的力量,亦可作为奇兵,或扰其后方,或待其主力尽出、后方空虚之时,助我里应外合,断其归路,甚至……反攻倭国本土……”

李成梁的策略,将戚继光的防守反击,提升到了战略制衡和主动干预的层面,充满了老帅的深谋远虑和地缘博弈的狠辣。

这就是地缘博弈的政治。

朱翊钧听完之后,也是点了点头,称赞一句,戚继光,李成梁,这都是有真本事的人,说出来的头头是道,竟然比自己想的还要全面。

“陛下,诸位大人所议,皆为国谋,高瞻远瞩,然,粮秣辎重,实乃军国命脉。”

张学颜也开口了,他作为户部尚书,内阁阁臣,此时阁老不在,他理应发出自己的声音与主张。

“无论练兵于朝鲜,亦或暗中资助倭国内部势力,甚或他日真有大军渡海远征之需,其耗费之巨,皆需精打细算,未雨绸缪,我大明近年财政虽略有起色,然北虏南倭,河工漕运,九边重镇,处处需银,国库绝非充盈无虞。无偿助藩,倾国以赴,绝非长久之计,亦非持国之道……”

所有宏伟的战略,都必须建立在坚实的财政基础之上。

出兵要钱,练兵要钱,买通倭国反对派更要钱……

这笔账不算清楚,所有计划都是空中楼阁。

大明朝,不可能做亏本的买卖,更不可能为了藩属把自己拖垮……

殿内再次安静下来,三位重臣的意见代表了军事、战略、财政三个核心维度。

戚继光主张有限介入、助朝自强。

李成梁着眼长远、主动制衡。

张学颜则牢牢把控着钱袋子的底线……

朱翊钧一首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深邃的目光在三位大臣身上缓缓移动。

他年轻的面庞上,却有着超越年龄的沉稳。

他似乎在权衡,在消化,在将这三股不同的力量,揉捏成一个属于帝王意志的最终决断……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