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耶稣进了房子,瞎子就来到他跟前,耶稣说,你们信我能作这事吗?他们说,主阿,我们信。
耶稣没首接医治,而是先问“你们信吗”。不是怀疑自己的能力,而是要让心里先有底。瞎子们的“我们信”,不是拍胸脯保证,而是把所有的盼望都摊开来:“我们不知道你会怎么做,但我们信你能做。”就像我们对医生说“我信你”,不是知道手术细节,而是愿意把自己交出去。耶稣的提问像面镜子:当我们求告时,是不是真的相信“那听祷告的”有能力,又是不是愿意承认,自己的“信”其实也需要被点亮?
29. 耶稣就摸他们的眼睛,说,照着你们的信给你们成全了吧。
“摸眼睛”这个动作很轻,像母亲拂去孩子脸上的灰尘。身体的接触里,藏着语言说不出的温柔。耶稣说“照着你们的信”,不是说“信”创造了奇迹,而是说:你们愿意相信的程度,就是我工作的入口。就像阳光照进屋子,不是因为屋子“值得”,而是因为窗户打开了。瞎子们的信,像打开了心里的窗户,让耶稣的恩典能照进来。生活里我们的“信”不也这样吗?不是让事情凭空发生,而是让自己准备好接受“可能发生的好”。
30. 他们的眼睛就开了。耶稣切切地嘱咐他们说,你们要小心,不可叫人知道。
眼睛开了,耶稣却不让他们宣扬。“好事自己知道就行,喊出来就变味了。”耶稣不是怕出名,而是怕人们把焦点放在“奇迹”上,却忘了奇迹背后的爱。就像有人帮了别人,却不让说,不是图清高,而是怕受助者觉得亏欠。瞎子们被嘱咐“不可叫人知道”,但下一句就是“他们出去竟把名声传遍了”——陆长生笑了,这多像我们啊:心里装着感动时,嘴上总忍不住想分享。其实耶稣的嘱咐不是禁令,而是提醒:别让“宣扬”代替了“经历”,真正的恩典,是先让你的心看见,再让你的生命活出来。
31. 他们出去,竟把他的名声传遍了那地方。
“竟把”两个字带着点“出乎意料”,但陆长生觉得这很自然:当眼睛被打开,谁能忍住不告诉别人?就像吃到好吃的店,忍不住发朋友圈;看到美丽的风景,忍不住拍照片。瞎子们传扬的不是“耶稣很厉害”,而是“我的眼睛开了”——这是最实在的见证:不用讲大道理,只说“我经历了什么”。生活里我们分享好事情时,不也这样吗?孩子会举着满分试卷跑回家,病人会告诉别人“这个药有效”,因为真实的经历本身就有力量。耶稣的名声被传遍,不是因为广告,而是因为有人的生命被实实在在地改变了,而改变本身,就是最好的声音。
32. 他们出去的时候,有人将鬼所附的一个哑吧,带到耶稣跟前来。
刚送走宣扬的瞎子,又来一个哑巴被鬼附。生活就是这样,麻烦不会排队来,但帮助也从不缺席。带哑巴来的人,可能是他的家人,也可能是邻居,耶稣面前总有人被“带来”,因为总有人相信:“他能帮,我们得带他去。”就像我们看见朋友陷在低谷,会拉着他说:“走,带你去见个能说话的人。”有时候,我们自己就是别人的“带路人”,把需要的人带到光的面前。
33. 鬼被赶出去,哑吧就说出话来。众人都希奇说,在以色列中,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事。
哑巴开口说话的瞬间,空气里都是惊奇。那些长久沉默的人忽然发声,本身就是震撼。众人说“从来没见过”,不是因为耶稣的能力空前绝后,而是因为他们习惯了“不可能”:鬼附的人就是没救,哑巴就是不能说。但耶稣打破了这种“习惯”,像在说:“你们觉得的‘从来没有’,只是因为你们没见过‘现在就有’。”生活里我们是不是也被“从来没有”困住过?觉得“我这辈子只能这样”“这件事不可能改变”,却忘了:在看似绝望的地方,也可能有“忽然开口”的奇迹,只要有人愿意带我们到“能改变的那一位”面前。
34. 法利赛人却说,他是靠着鬼王赶鬼。
当众人惊叹时,法利赛人泼了盆冷水:“他靠鬼王。”人心里若装满偏见,看见光也会觉得是影子。法利赛人不是看不见奇迹,而是不愿承认奇迹来自神,宁愿把好归结于坏,这样他们就不用改变自己的看法。就像有人看见别人行善,偏要说“作秀”;看见别人成功,偏要说“运气”。陆长生叹了口气:偏见这东西,就像戴了副有色眼镜,让你把白的看成灰的,把恩典看成诡计。但耶稣没跟他们争辩,因为有些人的耳朵,不是听不见声音,而是不想听见真相。
35. 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在会堂里教训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又医治各样的病症。
“走遍各城各乡”让陆长生想起送快递的小哥,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耶稣的脚步很实在,不是只待在圣城,而是走到人扎堆的地方去。他做三件事:教训、宣讲、医治,像老师、传道者、医生的合体。陆长生想起社区的义工,既给老人讲课,又分享生活技巧,还帮忙修家电——好的影响从来不是单一的,而是既给人真理,又给人希望,还解决实际难处。耶稣的“走遍”不是闲逛,而是把“天国”带到地上: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安慰、实在的帮助、真切的教导。就像我们想让世界变好,不必等惊天动地的机会,先走到身边的“各城各乡”(比如小区、公司、学校),做能做的事,说该说的话,就是在“宣讲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