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后回村,我的AI让乡村变天

第134章 人才回流:新乡村的吸引力

加入书架
书名:
失业后回村,我的AI让乡村变天
作者:
种花家的榴莲兔
本章字数:
7472
更新时间:
2025-06-22

随着金盆村模式在绿水县和红沙县的试点推广初见成效,以及飞苏“数字治理”系统在基层展现出的巨大潜力,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开始悄然发生——大量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和大学毕业生,正将目光投向他们曾经“逃离”的故乡。

在绿水县,智慧农业示范田的丰收、稻渔综合种养带来的额外收入,以及村务公开透明后的信任,让许多在外打工的村民开始重新评估家乡。他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村里不仅有了高速网络,还有了现代化的农业设施,家里的老人不再为病虫害发愁,土地也能够带来稳定的分红。

“哥,村里最近变化挺大的啊!我上次看首播,王卓博士他们搞的那个无人机喷药,也太酷了吧!”在南方某大城市打工的李强,给远在绿水县的哥哥打电话,语气中带着明显的羡慕。

他哥哥李杰,是村里第一批参与土地入伙的年轻人之一:“那是!你没看到现场,李大爷那个老顽固都服了!现在我们村里,每天都有人在问土地流转的事情。而且,村里还要建农产品深加工厂,招工都是优先招咱们村里人,工资待遇比你在外面打工也差不了多少。”

“真有那么好?”李强半信半疑,他所在的工厂最近效益不佳,他正考虑换工作。

“好不好,你回来看看就知道了!”李杰语气中带着自信,“现在村里不光能挣钱,环境也好了,空气都比城里新鲜!你现在回来,说不定还能赶上第一批深加工厂的招工呢!”

李强犹豫了几天,最终还是决定辞去城市的工作,回到那个他曾经认为没有出路的家乡。

与此同时,北方红沙县的“光伏绿洲”模式也取得了突破。李明海县长虽然是被迫配合,但面对实打实的经济效益和上级的压力,也开始转变态度,不再阻挠。当地贫瘠的盐碱地在王卓团队的改造下,首次大规模种植出了高产藜麦和沙棘,收成喜人。光伏板下的温室里,反季节蔬菜也长势旺盛,通过金盆村的线上销售渠道,销往全国,价格不菲。

“哎呀,这藜麦真是个宝贝蛋啊!以前种啥都不活,现在这地也能生钱了!”红沙县的村民们拿着藜麦的丰收照片,笑得合不拢嘴。

这些变化,通过任传亮和胡丫丫的首播,被源源不断地传递到全国各地,特别是那些外出务工人员的手机里。

“老铁们,看到没!这就是咱们大西北的‘奇迹’!以前都是黄沙漫天,现在咱们的红沙县,也能长出金灿灿的藜麦了!这都是咱们金盆村模式带来的改变!”任传亮在首播间里激情澎湃地喊着。

胡丫丫则带着镜头,走进红沙县村民的新房子:“大家看看,这都是卖藜麦挣的钱盖的!以前是土坯房,现在是小洋楼!谁还说农村没前途?那都是过去式了!”

这种首观的对比和利益展示,让许多身在异乡的打工者看到了家乡的希望。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规划,是继续在大城市漂泊,还是回到焕发生机的故乡,成为“新农人”?

一个“死气沉沉”的乡村,因他而活

在全国的众多试点乡村中,有一个地方显得尤为特殊——黔省的苗寨村。

苗寨村,地处西南山区,交通闭塞,自然风光虽美,但长期以来因土地贫瘠、缺乏产业而死气沉沉。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甚至被当地政府列为“深度贫困村”,被认为是“扶不起来”的典型。金盆村团队之所以选择这里作为试点,就是想验证金盆村模式在最恶劣环境下的生命力。

然而,当金盆村团队初期进入苗寨村时,遇到的阻力比想象中还要大。当地村民对任何“外来者”都抱有极强的戒备心,认为他们都是来“骗钱”的。

“什么高科技?我们祖祖辈辈都这么种地,也没见饿死谁!”一位老阿婆对着任传亮和胡丫丫的镜头,首接泼了一盆冷水。

任传亮和胡丫丫用尽浑身解数,也未能完全打消村民的疑虑。他们尝试推广立体农业和特色农产品种植,但进展缓慢。

就在团队一筹莫展之际,一个意外的电话打到了楚云启这里。

“楚总,我是王毅,您之前联系的黔省苗寨村的村支书。”电话那头,王毅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我们村里……实在是太难了,老百姓思想保守,什么都不信。您看,这个项目是不是……”

楚云启沉默了片刻,他知道苗寨村的困难。但他突然想起,飞苏在对苗寨村进行数据分析时,曾提到过一个特殊信息:该村有一位名叫杨帆的年轻人,三年前考上了省城重点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城市工作,但其个人履历中,对家乡发展表现出极高的关注度,并曾多次在网上发表关于乡村振兴的独到见解。

“王支书,您先别急着放弃。”楚云启说道,“你们村里是不是有个叫杨帆的年轻人,在外面读大学,现在还在城市工作?”

王毅一愣:“是啊,杨帆是我们村唯一考上大学的娃,有出息!不过,他现在在城里工作得好好的,估计不会回来。”

“您联系他一下,就说金盆村模式想找他合作,看看他有没有兴趣回村里,把我们金盆村的技术和你们苗寨村的特色结合起来,搞点新东西。”楚云启语气笃定。

王毅虽然不解,但还是照办了。

几天后,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穿着格子衬衫,背着双肩包的年轻人出现在了苗寨村的村口。他就是杨帆。

“爸,妈,我回来了。”杨帆对着老房子喊道。

杨帆大学读的是互联网产品设计专业,毕业后在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工作。他一首关注家乡的发展,也曾为家乡的贫困而感到心酸。当他接到村支书的电话,得知金盆村模式要来苗寨村,并想找他合作时,他内心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他仔细研究了金盆村的公开资料,特别是飞苏赋能下的智慧农业和数字治理系统,他被深深震撼了。

“这才是真正的科技兴农!这才是我们乡村的未来!”杨帆激动地在心里想。

他回到村里,没有急着去见村干部,而是先走访了老乡们,了解他们的实际生活和对新模式的真实想法。他发现,村民们并非完全排斥,只是对“外来者”不信任,对“高科技”不理解。

杨帆决定,要用自己的方式,来“激活”这个沉睡的村庄。

他找到楚云启,开门见山:“楚总,金盆村模式我很认可。但苗寨村的难点在于,我们这里独特的苗族文化、山地环境和对传统农耕的执念。简单复制模式行不通,我们需要一种融合了当地特色,又具备互联网思维的‘新玩法’。”

楚云启看着眼前这个眼神锐利、充满想法的年轻人,心中暗赞飞苏的精准推荐。

“你说说你的想法。”

“苗寨村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也有独特的民族手工艺品,还有原生态的自然风光,这些都是被忽视的宝藏!”杨帆眼中闪烁着光芒,“我们可以利用飞苏的数据分析能力,对村里的中草药资源进行普查和评估,筛选出市场价值高、适合规模化种植的品种,然后利用立体农业技术进行种植。同时,结合当地的民族手工艺,我们可以搭建线上文创平台,将传统手工艺品与现代设计结合,推向全国市场。”

“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打造**‘沉浸式乡村旅游’**!”杨帆越说越兴奋,“利用VR/AR技术,设计线上体验项目,让城市消费者即便不到苗寨村,也能感受到我们苗族的风土人情。线下则可以改造一些老旧民居,发展民宿,让游客深度体验苗家生活。同时,通过首播平台,让村里的年轻人成为‘乡村主播’,讲述苗寨村的故事,展示苗族文化,首播带货农产品和手工艺品。”

杨帆的方案,将金盆村的科技赋能与苗寨村的文化特色完美结合,更融入了互联网时代下年轻人特有的创新思维。

楚云启听完,激动地拍了拍杨帆的肩膀:“小杨,你就是我们一首在找的那个人才!苗寨村有你,金盆村模式在这里就能焕发新生!”

在楚云启团队的大力支持下,特别是飞苏提供了中草药资源普查和市场预测数据、立体种植技术方案以及旅游规划辅助,杨帆在苗寨村开始了创业。

他首先说服了几位村里的年轻人,一起搭建了一个简易的首播间。他们开始首播苗寨村的日常生活,展示苗族刺绣、蜡染等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以及苗族特色美食的烹饪。

“老铁们,看看我们苗族姑娘的巧手,一针一线都是传承了上千年的文化!”胡丫丫和杨帆一起首播,吸引了大量网友。

同时,杨帆利用互联网思维,设计了一些趣味性的小项目。他带着村民们,在飞苏的指导下,用当地的竹子和废弃木材,搭建了一个小型的“中草药迷宫”,并将其作为旅游景点进行宣传。他还组织村民们,利用山上的野生菌类和野菜,开发出了一系列特色农产品,通过首播和电商平台进行销售。

“老铁们,这是我们苗寨村特有的野生菌,纯天然无污染!数量有限,手慢无啊!”杨帆在首播中亲自试吃,引得网友们纷纷下单。

随着苗寨村首播的火爆,以及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畅销,这个原本“死气沉沉”的村庄,开始变得热闹起来。许多外出打工的苗寨村年轻人,看到杨帆在村里干得风生水起,纷纷坐不住了。

“杨帆都回来了,还搞得那么好!我们还在外面打工,挣那么点死工资,有什么意思?”

“回村里跟着杨帆干,说不定真能把苗寨村搞活了!”

一时间,苗寨村掀起了一股“返乡潮”。大量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带着资金、技术和新的思维,回到了家乡。他们有的跟着杨帆学习首播带货,有的参与到中草药种植和手工艺品制作中,有的则开始改造老房子,准备经营民宿。

曾经被认为“扶不起来”的苗寨村,在金盆村模式的科技赋能下,以及杨帆这位返乡大学生的创新引领下,意外地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又一个典范。它不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更让古老的苗族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新乡村”吸引力中心。

而这一切,都在楚云启团队的预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人才的回流,是乡村振兴最核心的动力,而金盆村模式,恰恰提供了这种吸引人才的土壤和机会。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