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胡令:重生冉闵之不负人屠之名

第33章 新朝初立

加入书架
书名:
杀胡令:重生冉闵之不负人屠之名
作者:
有志之峰
本章字数:
5546
更新时间:
2025-05-30

赵青龙元年(晋永和六年,350 年),随着冉闵在南郊祭天称帝,改国号为大魏,年号永兴,中原大地迎来了一个新的王朝 —— 冉魏。

登基大典次日,冉闵便颁布了第一道诏令:大赦天下囚犯。诏令一出,邺城监狱内哭声、欢呼声交织,无数囚犯跪地叩谢,额头在青砖上磕出血痕。

太极殿内,冉闵褪去祭天的冕服,换上一袭绣着金龙的明黄龙袍,端坐在重新修缮的龙椅上。

殿内文武百官整齐排列,玉笏与铠甲在阳光下闪烁。冉闵扫视群臣,声音洪亮而坚定:“自今日起,本王恢复冉姓。追尊祖父冉隆为元皇帝,父亲冉瞻为烈祖高皇帝,尊母亲王氏为皇太后。立妻董氏为皇后,子冉智为皇太子。”

册封仪式庄重而肃穆,当董氏头戴凤冠,身着华服,在宫女的簇拥下走上皇后之位时,眼中泪光闪烁。

她想起与冉闵相识于微末,历经无数生死考验,如今终于登上这母仪天下之位。

而年幼的冉智被立为太子,虽尚显懵懂,却也有模有样地向群臣行礼,惹得殿内众人露出欣慰的笑容。

“李农听封!” 冉闵收回思绪,声音再次响起。

李农出列,跪地叩首。

冉闵亲自走下龙椅,将象征太宰之位的印绶交到他手中,语气中满是信任与感激:“李爱卿随朕南征北战,忠心耿耿,劳苦功高。今封你为太宰,兼任太尉、录尚书事,封齐王,李农诸子都封为县公。望你继续辅佐朕,共创盛世。”

李农眼眶泛红,声音哽咽:“陛下如此厚恩,末将万死难报!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随后,冉闵又依次对其他心腹进行封赏:“封冉胤、冉明、冉裕为王;李菟、苏亥、王基、王霸等文官武将进三等官位,封爵各有等级。” 众人纷纷跪地谢恩,高呼 “陛下万岁”,声音响彻大殿。

退朝后,冉闵回到寝宫,案头己摆好温热的醒酒汤。

苏若跪坐在一旁,素手轻拨琴弦,一曲《凤求凰》婉转低回。“陛下今日册封,可还顺利?”

冉闵余光不经意看向她,苏若一袭素白衣衫静立在阴影处,发间仅别着一支竹簪,与周围珠光宝气的氛围格格不入。

她垂眸浅笑,那笑容却让冉闵心头一颤 —— 十年前,在襄国城外的破庙里,她也是这样笑着为他包扎伤口,说 “活着就好”。

她轻声问道,指尖在琴弦上停顿的瞬间,冉闵注意到她虎口处新添的一道伤疤 —— 那是前日为他试药时被药罐烫伤的。

冉闵伸手握住她的手,粗糙的掌心磨过她的伤疤:“若不是你劝我以大局为重,立董氏为后……”

“陛下莫要再说了。” 苏若用指尖抵住他的唇,“董姐姐与陛下患难与共,这皇后之位本就该是她的。我只要能在陛下身边,便己足够。” 她起身将醒酒汤递到冉闵唇边,鬓角碎发扫过他的脸颊,带着淡淡的药香。

然而,在这一片君臣和睦、新朝初立的表象之下,暗流己然在涌动。

冉闵深知,仅仅在邺城称帝、封赏群臣远远不够,若想真正稳固冉魏政权,必须收服各地抵抗势力。

于是,他派遣多路使者,持节前往各地,赦免抵抗势力,试图将他们纳入麾下。

在幽州,鲜卑慕容儁看着冉闵使者递来的赦免诏书,哈哈大笑,将诏书扔在地上,用脚狠狠碾过:“冉闵不过是个弑主篡位的逆臣,也配让本王归降?告诉冉闵,让他洗干净脖子,等着本王的铁骑踏平邺城!” 使者吓得脸色惨白,匆忙离开幽州。

而在关中,羌族姚弋仲对着冉闵的使者冷笑连连:“冉闵杀胡太过残暴,失了民心。这天下,岂是他能坐稳的?回去告诉冉闵,让他好自为之。” 说罢,便命人将使者驱逐出境。

各地势力大多拒绝归从,只有少数小势力迫于形势,表面上表示臣服,实则仍在观望。冉闵接到使者们的回报后,脸色阴沉得可怕。他站在舆图前,看着地图上代表各地势力的标记,心中杀意翻涌。

“陛下,各地势力不肯归降,这可如何是好?” 李农担忧地问道。

冉闵握紧拳头,眼中闪过一丝狠厉:“既然他们敬酒不吃吃罚酒,那就休怪朕不客气!传令下去,整军备战。朕要让这些不知死活的东西知道,冉魏的威严不可侵犯!”

“陛下,如今新朝初立,百姓刚刚经历战乱,急需休养生息。此时开战,恐怕……” 苏亥小心翼翼地进谏。

冉闵沉思片刻,缓缓说道:“苏爱卿所言有理。那就先暂缓出兵,加强边境防御。同时,派人安抚百姓,恢复生产。” 他顿了顿,目光坚定,“但对于那些冥顽不灵的势力,朕早晚会让他们付出代价!”

回到寝宫时,苏若正在研磨草药。见他神色疲惫,她放下药杵,取来温热的毛巾为他擦拭脸颊:“陛下又在为战事烦心?”

“鲜卑与羌氐拒不受降,只怕战火又要重燃。” 冉闵握住她的手腕,“若开战,百姓又要遭殃。”

苏若将头轻轻靠在他肩上:“陛下心怀天下,定会有万全之策。当年我们在乱军中都能活下来,如今有了这江山,还怕守不住吗?”

她的声音轻柔,却似有一股力量,让冉闵心中的烦躁渐渐平息。

在处理完外部事务后,冉闵开始着手整顿朝纲。

他下令修建学校,广纳贤才,利用现代化的培养人才模式,希望能培养出一批忠于冉魏的人才。

同时,他还改革税制,减轻百姓负担,鼓励垦荒。一时间,邺城百姓对新朝充满期待,街头巷尾都在传颂冉闵的仁德。

然而,朝堂之上并非一片和谐。

一些原石氏旧臣,虽然表面上对冉闵俯首称臣,但心中却充满怨恨。他们暗中勾结,企图寻找机会颠覆冉魏政权。

其中,御史大夫张平便是领头之人。

“冉闵不过是个武夫,懂什么治国之道?我们石氏统治多年,都未能让天下归心,他又岂能做到?” 张平在密室中与同党密谋,“我们要联络各地势力,里应外合,推翻冉闵!”

“可是,冉闵手下猛将如云,我们如何能与之抗衡?” 有人担忧地问道。

张平冷笑一声:“冉闵称帝后,大肆封赏亲信,早己引起许多人的不满。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煽动人心。而且,鲜卑、羌氐等势力对冉闵恨之入骨,只要我们稍加联络,他们必定愿意与我们合作。”

与此同时,在民间,关于冉闵称帝的争议也从未停止。有人称赞他是汉人救星,推翻石氏,建立新朝;也有人骂他是乱臣贼子,弑君篡位。各种流言蜚语在街头巷尾传播,搞得人心惶惶。

一日,冉闵微服私访,在集市上遇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冉闵上前问道:“老人家,您觉得当今陛下如何?”

老者上下打量了冉闵一番,叹了口气:“陛下勇猛无敌,杀胡救民,是个大英雄。但这皇位来得…… 唉,希望陛下能做个好皇帝,让我们百姓过上好日子吧。”

冉闵心中一震,他知道,自己虽然己经称帝,但想要真正得到天下百姓的认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回到皇宫后,他更加勤勉地处理政务,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

深夜,当冉闵在书房批阅奏折时,苏若端来一碗莲子羹。“陛下,该歇一歇了。” 她将羹汤放在案头,目光扫过奏折上的军报,“鲜卑又在边境滋事?”

冉闵揉了揉眉心:“慕容儁野心勃勃,迟早要与他一战。”

苏若默默在他身后为他按摩肩膀:“不管前路如何,苏若永远在陛下身边。” 她的话语很轻,却像是一颗定心丸,让冉闵在这风雨飘摇的局势中,找到了一处可以安心停靠的港湾 。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