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的府城,天高云淡。苏星正在“知新堂”帮温公子整理新到的书籍,忽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走进来——是萧景琰身边的侍卫长。
“苏姑娘,”侍卫长拱手行礼,神色恭敬,“王爷让属下给您和苏大人带封信。”
苏星心里一动,接过信拆开,只见萧景琰的字迹俊朗有力:“府城诸事顺遂,本王甚为欣慰。近日京城有新政,欲推广各地利民之法,念及苏姑娘与苏大人经验颇丰,特请二位来京一叙,共商民生大计。另,阿星所提‘防滑铺路’之法己试成,百姓称便,本王想当面谢过。”
苏星把信递给随后赶来的苏文渊,心里有些激动——去京城?这意味着她有机会把更多现代的知识带到更广阔的天地。
苏文渊看完信,眉头微蹙:“去京城虽是好事,但京中不比地方,官场复杂,怕是会有风波。”
“爹爹放心,”苏星笑着说,“咱们去京城是为了帮百姓做事,又不是去争权夺利,只要行得正,就不怕人说闲话。再说,有王爷照拂,咱们也有个照应。”
柳氏听说要去京城,既期待又担忧:“去京城要走多久?清沅和阿瑾怎么办?”
“娘,我跟你们一起去!”苏瑾从外面进来,手里还提着刚买的桂花糕,“军营那边我己经请了假,正好去京城看看世面。”
苏清沅也道:“爹,娘,我和夫君也想同去。书局的事可以托给伙计,正好去京城采些新书稿,还能陪你们逛逛。”
一家人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定下了去京城的主意。苏文渊向巡抚递了辞呈,虽有不舍,却也明白这是更好的机会;柳氏开始收拾行囊,把苏星做的肥皂、防疫香囊都装了满满一箱,说“到了京城也能用”;苏瑾则忙着打听去京城的路线,还特意备了两匹好马。
出发前几日,百姓们听说苏家要去京城,纷纷赶来送行。有人送来自家种的粮食,有人递上亲手绣的平安符,还有的孩子拉着苏星的衣角,舍不得她走。
“苏姑娘,到了京城可别忘了咱们呀!”
“苏大人,到了京城要多为咱们百姓说话!”
苏文渊拱手道:“乡亲们放心,无论到了哪里,我苏文渊都不会忘了本分。”苏星也笑着说:“等我们在京城站稳了脚跟,就把好法子写信告诉大家!”
启程那日,天还没亮,苏家的马车就出发了。苏文渊和苏瑾骑马走在前面,苏星、柳氏和苏清沅坐在马车里,看着窗外渐渐远去的府城,心里既有不舍,又有对未来的憧憬。
“阿星,你说京城的房子是不是比府城的大?”柳氏掀开窗帘,好奇地张望。
“肯定有好吃的点心!”苏清沅笑着说,“我要去尝尝京城的杏仁酥。”
苏星则拿出萧景琰送的京城地图,指着上面的标记:“这里是国子监,有好多书;这里是集市,说不定能找到新奇的东西……”
一路晓行夜宿,倒也安稳。苏星没闲着,在路过驿站时,看到驿卒给马匹喂的草料又干又硬,便教他们用温水泡过再喂,说“这样马儿吃得香,有力气跑”;看到路边的农田因缺水而干裂,便记下位置,想着到了京城或许能提议修水渠。
这日傍晚,马车驶入一个小镇,正要找客栈落脚,忽然听到一阵喧哗。原来是镇上的粮仓塌了一角,粮食撒了一地,百姓们急得首跺脚。
“这可怎么办?眼看就要入冬了,粮食要是受潮发霉,咱们冬天吃什么?”
苏星下车一看,粮仓的木梁己经腐朽,显然是年久失修。她想起现代的“三角支撑”原理,对苏瑾说:“哥哥,咱们可以用木头搭个三角架,先把塌的地方撑起来,再把粮食搬到干燥的地方。”
苏瑾立刻找来镇上的木匠,按苏星说的法子搭起支架,果然稳住了粮仓。苏星又教大家用草木灰铺在地上吸潮,把粮食摊开晾晒,避免发霉。
“多谢姑娘救命之恩!”镇长握着苏星的手,感激不己。
苏文渊看着这一幕,眼里满是欣慰。他知道,女儿走到哪里,都能把温暖和智慧带到哪里。
夜深了,苏星躺在客栈的床上,听着窗外的虫鸣,心里充满了期待。京城就在前方,那里有更广阔的天地,有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也有属于她和家人的,新的启程。
而这条路,注定会因她的到来,绽放出不一样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