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尽头的余音

第7章 情绪波澜:实验中的数据与感性

加入书架
书名:
夏日尽头的余音
作者:
月中白马
本章字数:
6282
更新时间:
2025-06-25

“光影情绪发生器”在物理学院203实验室的一角,散发出柔和的光芒。它不像一台冰冷的机器,反而有了一种独特的生命力,那是陆哲远的严谨结构与苏念星的艺术灵感共同赋予的。由透明材质构成的数个可旋转面板,在精确调控的光源照射下,能够投射出各种色彩斑斓的动态图像,创造出令人沉浸其中的光影氛围。

这一天,是他们第一次正式邀请受试者进行实验的日子。陆哲远对实验的准备一丝不苟:他提前设置好了眼动追踪设备、生理指标监测仪(用于记录心率、皮肤电反应等),甚至还准备了一份详细的问卷,旨在收集受试者在不同光影环境下的主观情感反馈。他的数据记录表打印得整整齐齐,上面列满了各种需要收集的参数。他相信,通过这些客观数据与受试者的主观报告相结合,就能初步描绘出“情感信息流”的物理图景。

苏念星则坐在不远处的观察位上,手边的速写本和笔早己准备就绪。她今天特意穿了一件低调的深色衣物,以避免自己的色彩过于跳脱,干扰受试者的注意力。她没有陆哲远那样复杂的仪器,但她的“工具”是她敏锐的观察力——她要捕捉那些仪器无法量化的东西:受试者细微的表情变化、身体姿态的调整、眼神深处的情绪波动,甚至是不自觉的呼吸节奏。她相信,真正的“情感信息”,隐藏在这些难以捕捉的细节之中。

他们邀请的第一位受试者是物理系的一位女同学,名叫李娜,性格相对内敛。陆哲远亲自引导李娜坐在观察位上,为她戴上眼动追踪设备,并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她解释实验流程。苏念星则在一旁,面带微笑,给予李娜一个鼓励的眼神,让她放松下来。

“实验将分为几个阶段。”陆哲远冷静地向李娜说明,“每个阶段,光影情绪发生器会展现不同的视觉效果。你只需要放松,感受,并在结束后填写问卷。”

“第一阶段:‘宁静之湖’。”陆哲哲远按下启动按钮。

“光影情绪发生器”随即被柔和的蓝绿色光芒笼罩,透明面板上缓缓流淌着仿佛湖面涟漪的图像,仿佛能听到水波轻拍岸边的声音。整个空间瞬间变得宁谧而宽广,如同置身于清晨的湖畔。

陆哲远迅速在电脑前操作起来。屏幕上,李娜的眼动轨迹清晰可见,她的心率曲线也趋于平稳。他仔细记录着她注视的焦点、瞳孔大小的变化、以及每次呼吸的间隔时间。他看到李娜的目光在“湖面”上平稳地移动,停留时间较长,瞳孔略有放松性放大。

苏念星则屏息凝神,她的目光紧锁在李娜的脸上。她看到李娜的眉心逐渐舒展,原本有些紧张的唇角也微微上扬。她的眼神变得柔和,仿佛透过光影,真的看到了那片宁静的湖水。苏念星在速写本上飞快地勾勒着李娜放松的侧脸,旁边写下批注:“目光安定,呼吸均匀,嘴角带笑,似有神游之态。”

五分钟后,陆哲远结束了第一阶段。他面无表情地记录着数据,然后递给李娜一份问卷:“请你描述一下你刚才的感受。”

李娜接过问卷,想了想,写道:“感觉很平静,很放松,有点想睡觉。”

“第二阶段:‘躁动之城’。”陆哲远随即切换了模式。

实验室的光线瞬间变得炽热而跳跃,红黄色的光影快速闪烁,抽象的几何图形在面板上无序地碰撞、旋转,仿佛置身于一个喧嚣的、充满压力的都市街头。

李娜的身体肉眼可见地僵硬起来。她的目光开始在画面上快速跳跃,注视点杂乱无章,心率曲线也随之升高,呼吸变得急促。瞳孔开始收缩,眉心紧锁。

陆哲远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精确捕捉着李娜的每一个生理数据。他甚至能计算出她眼球在不同区域的停留时间最短,眼跳频率最高。这证明了在这种视觉刺激下,大脑正在进行高强度的信息处理,试图应对这种“无序”和“压迫”。

苏念星的笔在速写本上飞快地划动。她看到李娜的指尖不自觉地抠了抠沙发边缘,肩膀微耸,眼神中带着明显的烦躁和一丝焦虑。她描绘出李娜紧绷的下颌线,并在旁边写道:“目光散乱,呼吸急促,小动作增多,流露出明显的不安和烦躁。”

第二阶段结束后,李娜在问卷上写道:“有点焦虑,心跳加速,感觉很压抑,想快点结束。”

陆哲远和苏念星轮流担任了受试者,互相收集数据和观察反馈。当陆哲远坐在“光影情绪发生器”前,感受着“宁静之湖”的氛围时,苏念星看到他紧绷的肩膀微微放松,推眼镜的频率明显降低,甚至,在某个瞬间,她捕捉到他眼中闪过一丝她从未见过的、类似“平和”的神色。

而当苏念星面对“躁动之城”的冲击时,陆哲远的数据显示,她的心率飙升,眼跳频率达到峰值,但令人惊讶的是,她的瞳孔在某些时刻反而有短暂的放大,仿佛在捕捉某种强烈的刺激。

“你感受到什么?”陆哲哲远看着问卷上苏念星写下的“充满力量,但令人烦躁。像一场盛大的、失控的狂欢。”他好奇地问道。

“失控的狂欢,当然会让人心跳加速。”苏念星回答道,“但那种快速闪烁的光影,和无序的色彩碰撞,也有一种极致的生命力。它让人焦虑,也让人兴奋,甚至想拿起画笔,将那种能量倾泻出来。”

陆哲远沉默了。他的数据只显示了“躁动”和“焦虑”,却无法体现“兴奋”和“力量”。他意识到,生理指标和眼动数据固然能提供客观的量化依据,但它们无法完全捕捉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多维度。苏念星的“感性反馈”,像一道意想不到的光,照亮了他数据背后那些未被察觉的领域。

当天晚上,陆哲远在实验室里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他发现,在“宁静之湖”模式下,所有受试者的心率都显著下降,眼动轨迹平稳,注视中心偏向画面中央。这与苏念星观察到的“平静”、“放松”完全吻合。

然而,在“躁动之城”模式下,数据变得复杂起来。虽然大多数受试者都表现出心率加快、眼跳频率增高、瞳孔收缩等“焦虑”指标,但苏念星的瞳孔在某些瞬间却有短暂放大,并且她的主观感受中还包含了“兴奋”和“力量”。这打破了陆哲远原本“简单对立”的假设。

他开始尝试用更复杂的算法,去寻找这些数据背后的非线性关系。他将苏念星的“感性反馈”转化为一个个定性标签,然后尝试将这些标签与量化数据进行关联分析。他发现,当“光影情绪发生器”达到某种特定的“混沌边缘”时,受试者的数据往往会出现更复杂的分化,伴随着更丰富的情感描述。这似乎印证了苏念星所说的“信息熵”在复杂情感中的体现。

第二天,陆哲远向苏念星展示了他的初步分析结果。

“你的‘感性反馈’,为我的数据提供了重要的补充。”陆哲远指着屏幕上的图表,语气里带着一丝难得的肯定,“特别是关于‘躁动之城’的观察,它揭示了在高度刺激下,人类情感可能存在的‘双重性’。这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包含多重维度的复杂信息。”

苏念星看着那些复杂的图表,虽然不完全理解其中的数学原理,但她听懂了陆哲远对她“感性”的认可。她感到一阵欣慰。

“所以,陆同学,你是不是终于承认了,有些东西,光靠数据是无法完全捕捉的?”苏念星调皮地问道,眼中闪烁着光芒。

陆哲远推了推眼镜,没有首接回答,却罕见地露出了一个微不可察的笑容。“数据只是客观现象的记录。但现象背后的‘机制’和‘意义’,需要更多维度的信息来解释。你的观察,为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变量’。”

他顿了顿,目光看向“光影情绪发生器”。“我们下一步,可以尝试在‘混沌边缘’进行更多实验,探索这种‘双重性’情感的生成机制。也许,我们能找到一种新的数学模型,来表征这些复杂的情感波动。”

苏念星点点头,眼中充满了期待。她知道,这代表着陆哲远正在真正地向她的世界靠近。她也意识到,她那些看似无序的灵感和首觉,在陆哲远严谨的框架下,找到了更有力的支撑,甚至能帮助他这个物理天才,去探索他过去从未触及的领域。

窗外,夏日的热浪仿佛也因为他们的进步而变得更加生动。实验室里,不再只有冰冷的仪器声,还有两人思维碰撞时,所激荡出的,如同溪流般潺潺流淌的共鸣。这不仅仅是一项关于“光与瞬间”的科学艺术项目,更是一段关于两个不同灵魂,如何跨越彼此的“视界”,共同探索未知世界的心灵之旅。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