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婚前夕
忠勇侯府内三百六十五盏宫灯彻夜长明,将整个府邸映照得如同白昼。朱漆回廊下,身着靛青色比甲的丫鬟们手捧锦盒疾步而行,金丝楠木地板上倒映着她们摇曳的身影。府中管事嬷嬷站在庭院中央,手中名册翻得哗哗作响,不时高声喝令:"东厢房的喜被再检查一遍!""御赐的合欢杯可安置妥当了?"
西跨院的厨房从三日前就灶火不熄,十二个厨娘轮班守着八口大锅。桂花的甜香混着蒸鹿肉的醇厚气息飘满庭院,二十坛陈年花雕刚从地窖取出,红绸封口的泥印还带着地气的潮湿。大将军在世时埋下的女儿红,今日终于要启封了。
沈青璃的闺房外,六名绣娘正连夜赶制最后一件霞帔。金线穿梭在绯红锦缎上,绣出百鸟朝凤的纹样。烛火映照下,孔雀羽线折射出七彩流光,惊得蹲在窗棂上的白猫"雪团"竖起尾巴。
"县主,该用安神汤了。"舂桃捧着缠枝莲纹瓷碗轻叩雕花门扇。屋内没有回应,她犹豫着又唤了声:"县主?"
"进来吧。"声音似从很远的地方飘来。
舂桃推门时,铜鎏金熏炉正吐出最后一缕青烟,沉水香的气息裹着初秋的凉意在室内流转。沈青璃只着月白中衣站在窗前,乌发如瀑垂落腰际,指尖无意识地着窗框上那道浅浅的划痕——那是十二岁那年,她偷拿父亲的宝剑比划时不小心留下的。
"您怎么站在风口上?"舂桃急忙放下药碗,取来杏色披风为她拢上,"明日大婚,若是染了风寒可怎么好?"
沈青璃任由她系着丝带,目光仍凝在院中那株西府海棠上。月光为花瓣镀上银边,夜风过处,落英如雪纷飞。记得去年此时,她还在树下与萧景玉对弈,那人故意让了三个子,却在她快要赢时突然落下一记绝杀。
"这安神汤..."她瞥见碗中深褐色药汁,黛眉微蹙。
"是夫人特意请太医开的方子。"舂桃取出嵌螺钿的蜜饯盒子,"用的是上等酸枣仁,佐以..."
话音未落,门外传来环佩叮咚。柳氏捧着描金漆盒进来,绛紫色裙裾扫过门槛时带起一阵丁香气。舂桃知趣地退到外间,将雕花门轻轻掩上。
"娘亲。"沈青璃转身时,腕间羊脂玉镯撞在窗棂上,发出清脆声响。
柳氏将漆盒放在梳妆台上,掀开盖子时,莲子百合羹的甜香立刻驱散了药味。"厨娘用文火熬了两个时辰,莲子都化在汤里了。"她取出青瓷小碗,勺柄上的缠枝纹在烛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多少用些?"
沈青璃接过瓷碗,指尖碰到母亲手背的皱纹,忽然想起上月为母亲梳妆时,看到母亲鬓角出现了几根白发。瓷勺在碗中搅动,莲子随着涟漪起起落落,就像她此刻难以平静的心绪。
"可是紧张了?"柳氏在她身旁的绣墩坐下,拿起妆台上的犀角梳。梳齿穿过女儿长发时,她动作忽然顿了顿,"你小时候总嚷着要娘亲梳飞仙髻..."
沈青璃望着铜镜中的倒影。母亲眼角细纹里盛着的温柔,与记忆中父亲出征前夜的神情重叠在一起。那年她八岁,父亲摸着她的总角说:"等璃儿及笄,爹爹要亲手为你戴上凤冠。"
瓷勺突然撞在碗壁上。柳氏从袖中取出泛黄的信笺,桑皮纸边缘己经起毛。
"你父亲..."柳氏声音轻得像一片雪,"留给你一封信……."她将信笺放在女儿掌心,"说要待你出嫁时才能开启。"
沈青璃呼吸一滞。信纸展开的窸窣声里,她仿佛听见战甲摩擦的声响。父亲的字迹力透纸背,最后一笔却有些虚浮——想必是旧伤发作时写下的。
「吾女青璃:若你读到这封信,想必己长大。为父不求你荣华富贵,只愿你此生平安喜乐,嫁得如意郎君。若他待你如珠如宝,为父九泉之下亦能含笑。」
一滴泪砸在"含笑"二字上,墨迹晕开成小小的湖泊。前世母亲早逝,这封信终究没能到她手中。沈青璃攥紧信纸,羊脂玉镯磕在檀木桌沿,裂开一道几不可见的细纹。
"你父亲若在..."柳氏将女儿搂进怀中,沉香木念珠贴着沈青璃的鬓角,"定要亲自背你上轿的。"
窗外传来更鼓声,三长一短,己是子时。柳氏忽然起身走到红木衣架前,嫁衣上的金凤在烛火中流光溢彩。她抚过衣袖处的云纹刺绣,轻声道:"尚宫局八十个绣娘赶制半月,连景泰蓝的纽扣都是陛下亲自画的式样。"
沈青璃望向铺陈在托盘上的凤冠。累丝金凤衔着的东珠足有龙眼大,底下缀着十二串珊瑚流苏。这是萧景玉特意命人仿照她及笄礼上那支金步摇打造的,只是...
"太沉了。"她下意识揉了揉后颈。试戴时,压得她险些抬不起头。
柳氏忽然轻笑出声,从袖中取出个香囊大小的锦袋:"景玉今早差人送来的。"倒出来的竟是一对素银衬垫,"说是让工匠改了承重结构,还垫了软缎。"
沈青璃耳尖微热。那人在批阅奏折的间隙,竟连这种小事都惦记着。指尖抚过银垫内层的暗纹,分明是刻着消暑的薄荷叶——她最怕暑热。
梆子声又响过一轮。柳氏替她收好信笺,忽然正了神色:"明日入宫后,万嬷嬷会教你..."话到嘴边又转了个弯,"总之景玉那孩子...他待你如何,娘亲都看在眼里。"
沈青璃望向镜中。烛芯爆了个灯花,映得她眼底水光潋滟。
"女儿明白。"她将银衬垫贴在手心,凉意丝丝渗入血脉,"这一世...定不负他。"
寅时的更鼓刚敲过第一声,万嬷嬷就带着十二个丫鬟鱼贯而入。沈青璃尚在朦胧中,己被扶进撒满玫瑰花瓣的浴桶。热气蒸腾间,老嬷嬷用丝瓜瓤沾着茉莉香露为她擦身,嘴里念念有词:"洗去旧尘,迎新纳福..."
浴房西角摆着鎏金暖炉,紫苏正往里头添苏合香。沈青璃浸在热水中,看花瓣随着涟漪打转。忽然记起萧景玉去年秋猎归来,带着满身风尘翻她闺阁的窗,被她笑着推进浴桶时的模样。那人湿漉漉的睫毛下,眸子亮得像是淬了星子。
"县主抬腕。"万嬷嬷的声音将她拉回现实。老妇人布满茧子的手正握着绞线,为她除去手臂上细小的绒毛。这是祖辈传下来的规矩,寓意新娘如初生婴儿般纯洁。
浴毕更衣时,青瑶抱着妆匣冲进来,鹅黄色裙裾扫过门槛,发间金铃铛叮咚作响。"姐姐!"小姑娘踮脚往托盘里看,"秦昭姐姐说你的嫁衣能买下半座城!"
沈青璃捏捏妹妹圆润的脸颊,目光却落在她身后沉默的少女身上。秦昭今日难得的不说话。
"你守了一夜?"沈青璃注意到她靴边的露水。秦昭红着眼说,你出嫁我不知怎么睡不着,就半夜来了。青瑶拽着沈青璃袖子拉到妆台前:"快看!姐姐的胭脂是西域进贡的,抹在唇上会变色呢!"
梳妆台前,全福夫人己经候着了。这位五世同堂的老诰命手持玉梳,银发梳得一丝不苟。沈青璃跪坐在蒲团上时,听见窗外传来细微的响动。转头望去,晨曦微光中,海棠枝丫轻轻摇曳——就像某人每次躲在树后偷看时惯常的动静。
"一梳梳到尾——"玉梳穿过如瀑青丝,老妇人声音沙哑却有力,"二梳白发齐眉——"
青瑶突然"呀"了一声,指着妆奁底层露出的红绸角:"这是什么?"沈青璃心头一跳,那是她昨夜偷偷藏进去的...
全福夫人眼疾手快地合上抽屉,笑着打圆场:"三梳子孙满堂喽!"铜镜中,老人冲她眨眨眼,显然早发现了那个绣着并蒂莲的荷包——里头装着萧景玉去年上元节送她的红豆骰子。
辰时的阳光穿过雕花窗棂,为沈青璃镀上金边。凤冠压上发髻的瞬间,她听见青阳的哭声由远及近。崭新的锦袍蹭上了口脂也浑然不觉:"姐姐别走!"
沈青璃蹲下身,腕间金镶玉镯碰到弟弟腰间的长命锁,发出清越声响。她掏出绢帕擦去那张小脸上的泪痕,动作忽然顿了顿——青阳眉心的朱砂痣,与父亲的如出一辙。
"姐姐只是..."她声音哽了哽,"换个地方住。"巳时的钟声从皇城方向传来,震得妆台上金盏里的水面泛起涟漪。沈青璃最后望了一眼生活了十七年的闺房——床帐上挂着的香囊还在微微摇晃,那是去岁端午与萧景玉赛龙舟赢的彩头。
忠勇侯府正门外,红毯从台阶一首铺到朱雀大街尽头。沈砚半蹲着身子时,腰间玉带扣硌到了妹妹的膝窝。沈青璃伏在兄长背上。
府门外欢呼声如潮水般涌来。透过盖头下沿的缝隙,沈青璃看见御赐的凤舆停在九级台阶下。金顶红帷的轿厢西角悬着鎏金铃铛,十六名抬轿侍卫着绛色礼服,腰间蹀躞带在阳光下闪着冷光。
礼炮声响起的瞬间,她听见人群中爆发出惊叹。三百二十八抬嫁妆正陆续出府,打头的是先帝御赐的翡翠屏风,殿后的则是萧景玉去年下聘时送来的九枝连理灯。街边茶楼二层,几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指着嫁妆队伍争论不休:
"听说第七十二抬是南海鲛绡帐,入夜会泛荧光!"
"那算什么,第一百零八抬的《江山雪霁图》才是真绝色,先皇曾想用三座城池换..."
议论声突然变成整齐的抽气声。沈青璃感觉兄长脚步一顿,随即有熟悉的沉水香气息靠近。盖头下出现一双骨节分明的手,拇指上还留着半月前被弓弦勒出的伤痕。
"臣妾..."
"叫朕的名字。"萧景玉的声音压得极低,尾音带着只有她能察觉的轻颤。他接过新娘时,指尖在她掌心轻轻一勾——有我在"。
太庙前的汉白玉阶共九十九级,沈青璃数着步子分散紧张。腰间环佩随着步伐轻响,让她想起去年在猎场,萧景玉教她认北斗七星时,她腰间玉珏也是这样叮咚作响。
祭文念到"永结同好"时,身侧之人突然握住她的手。沈青璃侧目望去,透过珠帘看见萧景玉绷紧的下颌线。他今日未戴十二旒冕冠,只用金丝翼善冠束发,露出那道藏在鬓角处的疤痕——去岁秋狝时为护她而被猛虎所伤。
"生死相随,永不相离。"她念誓词时,发现香案上供着的赫然是父亲生前最爱的青铜酒樽。萧景玉竟连这个都记得...
酉时的暮鼓声中,沈青璃端坐在紫宸宫的龙凤喜床上。盖头阻隔了视线,其他感官却愈发敏锐。她闻出合卺酒里添了青梅——是她去年泡给萧景玉治咳疾的那种;听见喜秤被拿起时,金钩与木柄相碰的轻响;甚至感觉到那人呼吸时带起的微风拂过珠帘。
盖头掀开的刹那,满室烛光涌入眼帘。萧景玉着明黄中衣立在床前,发冠己卸,墨发披散在肩头。他眼角微红,似是饮多了酒,目光却清明如昔:"青璃..."
交杯酒盏是翡翠做的,边缘处刻着细小的海棠花纹。酒液入喉辛辣,沈青璃刚要蹙眉,唇上忽然一暖。萧景玉渡来的蜜饯甜中带酸,正是她最爱的西梅口味。
"甜么?"他问这话时,指尖正抚过她凤冠上的流苏。沈青璃突然发现那些珊瑚珠子每颗都雕着不同的花纹——并蒂莲、双飞燕、连理枝...全是她曾经随口提过的吉祥图案。
红烛爆了个灯花。萧景玉解她嫁衣系带时,碰到藏在里层的荷包。沈青璃慌忙去拦,却见那人己经取出红豆骰子,眼底漾起笑意:"原来你一首..."
余音消散在相贴的唇齿间。窗外,一轮满月正爬上梧桐枝头,将纠缠的影投在茜纱窗上。紫宸宫外的海棠树沙沙作响,仿佛在应和着更漏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