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开始娶薛宝钗

第187章 列国万民,请赞美上主

加入书架
书名:
红楼:开始娶薛宝钗
作者:
回来看见情绪不错
本章字数:
4466
更新时间:
2025-06-08

陆长生自己问自己,你难道真的喜欢她们吗?还是把她们当做一个无可奈何的时候用来排解寂寞的工具呢?

你再爱一个人,你爱的其实人是,你真的能够爱他吗?你能够说 100%,我完全确认,确信我会去相信他吗?还是说你终究会对他有怀疑。人能爱的其实只有主啊,你对主可以是 100% 爱慕的。对于人的话,你心里终究是会有一根刺,你再怎么相信,你们之间有再紧密的联系,他终究不过是人而己。

陆长生枯坐片刻,忽觉喉间发紧。

“夜深了,我先回了。”他起身时袍角扫过矮几。元春头也未抬,只“嗯”了声,步摇上的珍珠坠子却轻轻颤了颤。

陆长生屏退侍从,指尖放在经书上,忽然想起方才在缀锦楼镜中看见的自己——眉梢那点倦意,像极了书页边缘泛出的霉斑。

翻开《诗篇》第23篇,牛皮纸页间渗出旧墨香。"耶和华是我的牧者"这句刚入眼,窗外忽然卷进一阵风,将书页翻到第46章:"神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我们的力量,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

陆长生翻了翻,接着看第 11 章。

第1节:耶稣差遣门徒后继续传道

核心要义:不是说门徒无需担当使命,而是耶稣以“亲自践行”树立优先级——就像船长教会水手掌舵后,仍与他们共渡风浪,不是不信任,而是用行动印证“信仰不仅是教导,更是同行”。“离开那里”的转身,恰是对“使命高于安逸”的诠释:若停留在舒适的教导场景,就无法让真理在更广阔的土地扎根。

隐喻逻辑:如同教师带学生实习,自己先示范操作;耶稣在差遣门徒后仍主动“往各城去”,显明属灵领袖的身份不是“发号施令者”,而是“同路人”。这提醒我们:信仰的传递若缺乏“亲身示范”,教导就会沦为空洞的理论,正如园丁若只讲种植理论,却不亲手翻土,种子便无法懂得泥土的温度。

第2-3节:约翰在监里询问基督

核心要义:不是说约翰的信心软弱,而是信仰需在困境中锤炼真实——就像金匠将黄金投入烈火,不是要摧毁它,而是要炼去杂质。约翰的疑问并非怀疑,而是用“现实困惑”叩击真理的内核:当应许的救赎以“卑微的神迹”而非“权能的颠覆”呈现时,我们是否仍愿确认祂的身份?

隐喻逻辑:如同迷路者向路标发问:“这方向对吗?”约翰在囚禁中打发门徒求证,本质是“用理性检验信仰,用行动回应疑惑”。这揭示一个真理:信仰不怕疑问,只怕逃避疑问——就像土壤接纳雨水的渗透,才能让种子破土;真诚的困惑若能引向对真理的更深探寻,便成为信仰生长的养分。

第4-5节:耶稣以神迹回应约翰

核心要义:不是用抽象理论解答疑惑,而是以具象的救赎行动显明身份——就像医生不用言语证明医术,而是用治愈的病人说话。耶稣列举“瞎子看见、死人复活”等神迹,是将“属灵应许”落实为“现实恩典”:祂的使命不是构建空中楼阁,而是亲手拆毁痛苦的墙垣,让绝望者触摸到救赎的真实。

隐喻逻辑:如同画家不用文字描述色彩,而是用画布呈现绚烂;耶稣以“可看见、可听见”的神迹回应约翰,显明信仰的本质是“可经验的救赎”,而非玄奥的哲学。这启示我们:当生命被“瞎子得看见”的恩典照亮(如走出自卑、修复关系),当“死人复活”的见证在内心发生(如枯寂的灵魂重获热忱),便是对“祂是谁”最有力的回答。

第6节:“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

核心要义:不是要求人永不困惑,而是呼唤“在落差中持守信心”——就像登山者不因云雾遮蔽山顶而折返,反而坚信日出会驱散阴霾。“不因我跌倒”的本质,是接受“救赎的方式可能超出期待”:耶稣的作为未必符合我们预设的“辉煌蓝图”,但祂的恩典必按祂的智慧成就。

隐喻逻辑:如同父母给孩子的礼物未必是孩子当下想要的玩具,却是成长所需的书籍;耶稣允许“现实与期待的落差”存在,是为了炼净我们对“救赎形态”的狭隘想象。这提醒我们:信仰的试炼常在于“接受祂的道路高于我们的道路”,就像河流不因岩石阻挡而否定源头,反而在绕行中成就更壮阔的河道。

第7-8节:耶稣论约翰——破除世俗对“伟大”的定义

核心要义:不是否定物质条件的价值,而是指明“属灵伟大”的尺度不同——就像钻石的珍贵不在于切割后的光芒,而在于其内在的硬度。耶稣用“风吹的芦苇”(随波逐流)和“细软衣服”(贪图安逸)比喻世人对“伟大”的误解,指出约翰的可贵在于“不为环境动摇的使命忠诚”,而非外在的显赫。

隐喻逻辑:如同真正的勇士不是身披黄金甲胄,而是敢于首面战场;约翰在旷野穿骆驼毛衣服(马太福音3:4),却比王宫里的权贵更具属灵分量,因他的“伟大”源于对上帝呼召的全然回应。这启示我们:信仰中衡量“价值”的天平,从不以世俗标准(如地位、财富)为砝码,而以“是否顺服真理”为刻度,就像星辰的亮度不取决于肉眼的距离,而在于自身燃烧的热度。

第9-10节:耶稣论约翰——先知中的先锋

核心要义:不是贬低其他先知,而是凸显约翰“承前启后”的独特使命——就像黎明前的启明星,虽不如太阳耀眼,却是黑夜转向光明的关键信号。耶稣称约翰“比先知大多了”,因他不仅是“预言的传递者”,更是“应许成就的见证者”:他亲自为耶稣施洗,将上帝的羔羊显明在众人面前(约翰福音1:29)。

隐喻逻辑:如同修路工人虽不如君王受瞩目,却是通往应许之地的奠基人;约翰的工作“预备道路”(玛拉基书3:1),是将旧约的期盼聚焦于耶稣基督,使信仰从“等待应许”进入“迎接应许”的时代。这提醒我们:每个时代的信仰先锋未必身居高位,却因顺服“特定时刻的呼召”而成为历史的转折点,就像钥匙的价值不在于材质,而在于打开应许之门的那一刻。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